湖北保康:老物件“活”起来,烟站服务“暖”下去

2025-08-20 13:06:01 来源: 周口网 阅读量:
评论数: 贴     加入收藏夹
摘要:青山叠翠,烟田铺锦。湖北省襄阳市保康县后坪镇堰塘冲村的青瓦白墙村史馆,珍藏着村庄77载记忆,更悄然成为激发当地烟站服务升级的“精神引擎”。浸润历史烟火的老物件,正转化为服务烟农、振兴乡村的新动

青山叠翠,烟田铺锦。湖北省襄阳市保康县后坪镇堰塘冲村的青瓦白墙村史馆,珍藏着村庄77载记忆,更悄然成为激发当地烟站服务升级的“精神引擎”。浸润历史烟火的老物件,正转化为服务烟农、振兴乡村的新动能。

步入村史馆,一盏灯罩沉积厚重炭黑的煤油灯,无声诉说烘烤烟叶的艰辛过往。“全凭这灯守夜颜色,鼻孔常熏得黢黑。”年轻技术员刘瑞恒由衷感慨,“老辈人的坚守,让我们反思,服务是否真正做到了心贴心地为农着想?”这本是寻常参观,但当泛黄账本、斑驳农具、尤其是这盏灯映入眼帘,沉甸甸的责任感在技术员们心中升腾。

(图为烟站工作人员参观村史馆场景)

展柜里,一本1998年的烟农账本被小心保存。一页潦草字迹醒目:“6月15日,技术员喊追肥,贪睡误工拖了几天,再下地,烟株对比人家烟田小了一圈。”结尾的歪扭哭脸,是老烟农周大爷的懊悔。“这账本像镜子,照出差距。”技术员刘波深感触动,“以前或许觉得指导是‘任务’,现在明白每句话都连着乡亲饭碗。”他兜里多了磨破皮的小本,密密麻麻记着烟农需求。

墙上,一张黑白照片定格瞬间,村民排成长龙,肩挑手传递水抗旱。“没机器,靠心劲和团结!”技术员王功书感慨。照片旁煤油灯,同样见证着执着坚守。“同心协力、共克时艰”的精神,在今年移栽季旱情中生动传承。 “面对旱情,没有命令,只有行动。”技术员陆彦回忆。刘波押水闯陡坡。烈日下,汗水浸透衣衫,硬是将“及时水”精准送达焦渴烟田。“老照片和煤油灯给了力量,”刘波说,“它告诉我们:人心齐,就能胜天!”

图为技术员在田间加注水囊的场景

展柜角落,一只摩挲发亮、浸满茶渍的旧竹筒茶壶,曾是烟农田间劳作的忠实伴侣。“壶里是茶水,更是解乏提神、凝聚人心的乡情。”管理员周大姐说。讲技术用最接地气的“田坎话”:“打顶像给烟秆理发,去杂枝才长得壮!”

服务暖流延伸线上。烟站工作群通知少了“公文腔”,多了“家常话”:周叔,您家地头那垄烟苗有点‘打蔫儿’,田里有点旱!刚给它们了遍水,沟也顺了顺,后晌过去瞅瞅精神头!。烟农点赞:“服务做到心坎里了,比蓑衣棕丝还细密周到!”

图为技术员指导烟农进行打顶

村史馆窗口连接时空。窗内,煤油灯、旧账本、竹筒壶等老物件,讲述着从艰辛人力耕作到智能生产的巨变。窗外,千亩烟田生机盎然,生物质烤房高效环保,育苗棚轮作蔬菜青翠—仅此一项,年增烟农收入元。

“这些老物件是凝固历史,更是流动精神财富。”后坪烟站站长翻阅数据,语气铿锵,“它们无声滋养着服务烟农的初心使命。”一组数据印证变化:2023年,烟站开通24小时烘烤应急热线,故障响应缩至30分钟内;推行含“一杯热茶、一份简餐”的“十个一”亲情服务“安心”服务贯穿全程。

行走在堰塘冲田野,技术员们身影忙碌—揣磨亮笔记本、裤脚沾新泥。眼神更加坚定,步伐更有力量。村史馆盏静默煤油灯的微光,已在心中升腾为不灭心灯,照亮服务为民初心,温润与农同心情深,激扬团结奋进斗志。

堰塘冲村史馆的“活态”传承,彰显文化建设的强大引领力。它并非尘封陈列,而是将艰苦奋斗、同心协力、精益求精的乡土根脉,融入现代产业服务。账本“哭脸”成精益求精警钟,照片“长龙”铸就克难团队之魂,茶壶乡情化为亲情服务中的暖心热茶。文化于此完成从历史记忆到价值引领、再到实践驱动的转身,成为驱动服务升级、赋能产业振兴的内生引擎。

时代在变,技术日新,深扎沃土的文化根脉与赤子之心历久弥坚。在堰塘冲热土上,文化“软实力”正源源转化为产业“硬支撑”,为乡村振兴注入澎湃动能。(刘瑞恒)

热门推荐
资讯图片
Copyright © 2009-2016   关于我们|广告服务|版权声明|联系方式|友情链接|豫ICP备07502457号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