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夏时节,县城广场上,一群身着统一马甲的青年普法者被群众围绕,他们手持法律宣传材料,用通俗语言耐心解答疑问。这是当下普法工作推进中的常见场景,也是青年普法团队践行法治使命的生动体现。
传统普法曾面临“水土不服”的困境:单向灌输式的宣讲、刻板严肃的法律文本,让法律知识成了“高冷学问”,不仅难以吸引普通群众,更难触达年轻群体。团队敏锐察觉到问题,提出“内容严肃,形式活泼”的理念,从群众日常接触的传播载体入手寻找突破。他们关注到短视频、漫画、互动测试等形式的传播力,将生硬法条转化为生活化内容,用群众易懂的语言和喜闻乐见的方式,让法律知识变得鲜活可感,成功拉近了法律与大众的距离。
在普法实践中,团队深刻认识到,普法不是“一阵风”式的活动,而需久久为功,更要凝聚多方力量。他们主动打破“单打独斗”的模式,提出“普法生态圈”理念,联合公安、市监、教育等多部门打造跨界合作模式。例如在消费者权益日等重要节点,联合相关部门开展体验式活动,让群众直观了解法律在日常消费、经营中的规范作用;针对不同群体的需求,联合对应部门设计专项普法内容,拓宽普法覆盖面与影响力,让法治宣传渗透到社会生活的更多角落。
在普法之路上,不仅是法律知识传播的过程,更是团队成员成长蜕变的历程。曾经腼腆的成员,如今能在百人广场上从容宣讲;擅长创意的成员,从简单的内容制作成长为普法活动的策划者。在与群众的互动中,他们倾听需求、解决难题,深夜接听法律咨询电话、冒雨为群众提供法律帮助等细碎温暖的瞬间,成为支撑他们前行的动力。而当看到越来越多群众从“不懂法”到“会用法”,主动拿起法律武器维护权益时,他们更坚定了用青春践行法治使命的信念。
事实上,法律本就是伴随每个人一生的“守护者”。从婚姻家庭中的权益保障,到职场上的劳动规范,再到日常消费中的安全兜底,法律的身影无处不在。民法典守护家庭和谐稳定,劳动法保障劳动者合法权益,消费者权益保护法为消费安全保驾护航,这些与生活息息相关的法律,是社会公平正义的重要支撑。但现实中,仍有部分群众法律意识淡薄,对基本法律知识一知半解,遇到纠纷时,甚至会选择私了、争执等不当方式,不仅无法解决问题,还可能引发新的矛盾,这也凸显了普法工作的重要性与紧迫性。
做好普法工作,创新形式是关键。如今短视频、直播等新媒体平台普及,可借助这些渠道制作趣味普法内容,用生动案例和通俗讲解传递法律知识;也可邀请法律专家开展线上直播答疑,实现实时互动。线下则可通过社区法律讲座、校园法治课程、广场法律咨询点等形式,让法律知识真正走进百姓身边。同时,“普法生态圈”理念正逐渐兴起,越来越多企事业单位主动联合相关部门,形成跨界普法合力,让普法从“单一行动”变成“集体行动”。
更重要的是,普法不是少数人的责任,而是每个公民的义务。每个人都应主动学习法律知识,通过阅读法律书籍、观看法治节目、参加法律培训等方式提升法律素养;在生活中积极传播法律常识,当家人、朋友遇到法律问题时,用所学知识提供帮助,形成“人人知法、人人普法”的良好氛围。
法律是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的最后一道防线,普法则是筑牢这道防线的基石。无论是青年普法团队的创新实践,还是每个普通人的主动参与,都是在为法治社会建设添砖加瓦。让我们携手投身普法事业,让法律之光普照社会每个角落,让法治成为全社会共同的信仰,共同构建和谐、稳定、有序的法治美好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