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化与人工智能的迅猛发展,极大地推动了对云计算算力与规模的需求,数据中心已成为现代经济与社会运行的核心引擎。从金融交易、智慧城市到视频会议与社交平台,稳定而高效的数据中心是日常生活的“隐形支柱”。然而,行业正在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新一代数据中心设计更复杂,要求多学科高度协同;交付周期被不断压缩,客户甚至希望“以周为单位”完成交付,同时又必须保证设施的高可靠性与可扩展性。
作为长期专注于超大规模(Hyperscale)与高可靠性(Tier III/IV)数据中心设计的建筑师,我曾领导多个数万平方米的项目,并在项目管理中引入多项创新实践,致力于缩短交付周期、提升运行韧性,并为未来的算力升级预留弹性。这些经验不仅加速了项目落地,也正在影响行业的发展趋势。
模块化:以标准化设计实现快速交付
未来五至十年,直冷式芯片散热(direct-to-chip cooling)将逐步取代传统的空气冷却散热,成为数据中心的主流冷却方式。与空气相比,水冷可大幅提升散热效率,使同等占地的数据中心实现数倍甚至十倍的算力。然而,随之而来的挑战也不容忽视:
1. 电力负荷要求极高:高强度芯片的运转需要高压、高效率的供电,并要求具备双路甚至多路电网接入,以提高可靠性。
2. 跨学科协同更复杂:建筑、结构、机电、IT、能耗管理等各专业必须无缝协作,任何环节的脱节都可能导致项目的低效运行,甚至导致延误。
为此,我所领导的建筑团队与各个专业的工程师密切协作,从建筑材料和方式,到电气和IT设备,都优先推动模块化与预制化设计,并建立标准化构件库,在设计阶段即可快速调用,以缩短设计与施工的衔接周期。
另外, 设计团队在项目前期就与业主、总包与供应商高频对接,并采用集成化项目交付(IPD)模式,我们在多个项目中提前锁定风险点,有效避免返工与延误。依靠团队在数据中心、汽车制造、医疗与工业设施等多领域的经验,我们能够在短时间内整合工业建筑设计的知识,为客户提供可靠、可复制,可延展的整体建筑工程方案。这些方法不仅缩短了周期,还降低了 15%–20% 的总建设成本。
韧性设计:为“零停机”保驾护航
在数据中心运营中,哪怕一分钟的停机都可能造成百万级的损失。因此,我在设计中注重将空间布局与机电冗余结合,确保各个设备在单点故障下依然能够持续运行。
在实践中,我采用符合 Tier III/IV 要求的双独立供配电与冷却路径设计,最大限度降低单点故障风险。同时引入医疗与先进制造领域的理念,如“功能隔离”与“快速改造”,确保设施在升级或维护时依然稳定运行。
针对高密度机柜与重型冷却设备,我引入加固结构和高耐久性材料,使建筑能够承受未来更高的设备负载。在总平面与布局阶段,我为设备更换与紧急维护预留独立通道,避免对运营造成干扰。
面向未来的可扩展性:为十年后的需求做好准备
数据中心租户的需求变化迅速,如何在不停机或无需大规模改造的前提下完成升级,是设计的核心难题。
我在项目中通过以下策略应对:
1. 预留面积,以适应机房与机电的灵活布局:支持功率密度与冷却方式的快速调整;
2. 提前在建筑中嵌入液冷与新能源接口条件:为未来从空气冷却过渡到液冷提供预留路径;
3. 机架布局时预留空间:方便在运行期间增加或更换设备。
这些措施确保数据中心在面对 AI、GPU 集群等高算力需求时,能够快速升级,保持长期竞争力,并延长使用周期和寿命。
结语
数据中心的设计已从传统的“稳健优先”转向“速度、韧性与灵活性的创新整合”。通过模块化、韧性布局与可扩展设计,我们设计的数据中心建筑不仅能满足当下的算力需求,更能为未来十年乃至更长时间的数字化与智能化发展做好准备。
作者简介
冯卉,美国注册建筑师,美国建筑师协会(AIA)会员。专注于超大规模数据中心、先进制造与高可靠性设施的建筑设计。项目遍及美国多个州及国际市场,曾主导多个总建筑面积超过 50 万平方英尺的数据中心。在模块化、韧性与可扩展设计方面积累了丰富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