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汴梁薪火”传承团深耕马庄:在一针一线中触摸非遗温度

2025-08-15 13:58:19 来源: 周口网 阅读量:
评论数: 贴     加入收藏夹
摘要:近日,江苏师范大学“汴梁薪火”文化传承团深入江苏省徐州市贾汪区潘安湖街道马庄村,开展了为期14天的“三下乡”线下实践活动。团队成员以马庄国家级非遗香包为核心,沉浸式体验其制作、流通全

近日,江苏师范大学“汴梁薪火”文化传承团深入江苏省徐州市贾汪区潘安湖街道马庄村,开展了为期14天的“三下乡”线下实践活动。团队成员以马庄国家级非遗香包为核心,沉浸式体验其制作、流通全流程,在实践中探寻非遗传承与乡村振兴的融合密码。

一、马庄:文化振兴标杆

马庄村地处徐州市东北郊25公里处,有着一段蝶变重生的岁月,其历史脉络可追溯至百年前。早年间,马庄因周边煤炭资源丰富,逐渐形成以采煤为支柱的村落经济形态,村落发展与煤炭资源紧密相连。

马庄的文化底蕴十分深厚。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马庄香包,造型精美、历史悠久,承载着当地独特的民俗文化与手工智慧。此外,村里还有苏北第一支农民铜管乐团,其精湛的演奏多次登上国内外舞台,成为马庄文化的另一张闪亮名片。

依托香包产业、文化旅游等特色发展路径,马庄村成功实现经济转型,从依赖煤炭的单一模式转向多元文化经济,先后)荣获“全国文明村”“中国十佳小康村”等多项荣誉,成为乡村文化振兴的典范。     

二、实践纪实:14天沉浸式感受香包产业链

仓库里的“香包脉络”

7月5日至9日,团队成员在马庄香包仓库开启了实践第一站。马庄香包细分种类多达2000余种,仓库不仅是香包的存放地,更是整个制作流水过程的“大动脉”,布料、各色丝线、金属工具等制作材料以及香包的入库出库、对外发货等环节都在这里进行。

(图二为团队成员整理箱包合格证 王紫玉 供图)      

起初,成员们与兼职大学生一同组装货架,随后投入到整理香包合格证的工作中。这些合格证如同香包的“身份证”,由于数量多、种类杂,且同一种香包的合格证可能分散在多处,整理工作极具挑战性。为提高效率,团队制作Excel表格进行分类统计,最终整理好的合格证摆满了整个会议室,也理清了两千余种香包的分类脉络。同时,成员们还了解到马庄村正在建设新仓库,未来将实现自动化和智能化转型。

生产车间的“手工温度”

7月10日、12日至14日,团队开启轮岗模式,吴俣思嘉、王紫玉前往生产车间,黄璐琪、王思雯则在销售大厅实践。

生产车间作为马庄香包产业的核心区域,布置古色古香。在这里,女工们领取材料、制作香包,完工后交由负责人检查。团队成员在车间负责人桌旁协助清点制作苏超文创足球所需的材料,休息时静静观察女工们的工作状态:年长的女工手艺精湛,布料在她们手中灵活飞舞;年轻的女工虽动作稍缓,但制作的香包同样精致。车间内弥漫着香料的中药味,交织着女工们的交谈声与笑声,大家都沉浸在针线与布料的世界里。这种手工制作在工业化时代的坚守与流行,让成员们深刻体会到其中的意义。

销售大厅的“文化流转”

7月15日至18日,团队成员交换实践岗位,吴俣思嘉、王紫玉来到销售大厅,黄璐琪、王思雯则前往生产车间。

(图三为马庄销售大厅的香包 王紫玉 供图)  

销售大厅是马庄香包除网店及其他线上渠道外的主要售卖场所,环境敞亮,摆满了各色香包,古朴的气质与丰富的色彩相得益彰,完美展现了马庄文化的魅力。

成员们在销售大厅主要负责理货、上货、整理库存登记等工作。尽管工作不复杂,但因香包种类繁多、样式复杂且部分花色相近,任务十分繁重。而香包的受欢迎程度,让成员们直观感受到这一民俗符号在市场上的生命力,以及它在游客中引发的文化共鸣。

此次实践,“汴梁薪火”文化传承团成员们不仅收获了香包从制作到流通的全链条认知,更深刻理解了非遗传承与乡村振兴的紧密联系。接下来,团队将结合实践所得,通过线上宣传进一步扩大马庄香包的影响力,让这一非遗文化在新时代绽放更耀眼的光彩。(岁欢)

热门推荐
资讯图片
Copyright © 2009-2016   关于我们|广告服务|版权声明|联系方式|友情链接|豫ICP备07502457号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