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大学:“蟹”逅数字化,大闸蟹养殖的“智”富之路

2025-08-15 10:23:23 来源: 周口网 阅读量:
评论数: 贴     加入收藏夹
摘要:为响应国家乡村振兴战略号召,推动农业现代化与科技创新深度融合,7月7日,苏州大学轨道交通学院“阳澄湖大闸蟹智慧喂养实践队”在指导老师卢维科的带领下,赴苏州湖强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开展“三下乡&

为响应国家乡村振兴战略号召,推动农业现代化与科技创新深度融合,7月7日,苏州大学轨道交通学院“阳澄湖大闸蟹智慧喂养实践队”在指导老师卢维科的带领下,赴苏州湖强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开展“三下乡”社会实践调研活动。团队围绕企业大闸蟹智能化养殖需求,通过技术推介、实地调研与产学研合作研讨,为传统水产养殖业数字化转型提供创新解决方案。

科技赋能农业:高校团队带来智能养殖新方案

图为实践队成员向企业方介绍团队产品。徐晨 供图

7日上午9时,苏州湖强农业科技有限公司会议室里,一场关于传统蟹业数字化转型的对话正在展开。会议室的大屏幕上,实践队员周露露正流畅地演示着“三级立体组网智能养殖系统”的操作界面。随着她的指尖滑动,一组组实时数据跃然屏上:溶解氧6.8mg/L、水温23.5℃、蟹群活跃度82%......“这是我们研发的水下感知终端传回的数据,”交通运输系本科生徐晨指着屏幕上闪烁的光点解释道,“每个光点代表一个监测节点,就像给蟹塘装上了‘CT机’,24小时不间断扫描塘底状况。”企业方对该系统表现出浓厚兴趣,双方就技术落地细节展开深入讨论,初步达成联合研发意向。

田间课堂:实地调研探访养殖一线需求

图为团队成员户外参观大闸蟹养殖水塘。徐晨 供图

访谈结束后,为精准对接产业实际,实践队深入湖强农业养殖基地开展实地调研。在企业主任李强的带领下,师生们走访了标准化养殖水塘、投饲作业区及水质调控车间,观察大闸蟹生长环境与现有设备运行情况。

图为企业方向实践队介绍传统投饲作业流程。周露露 供图

蟹塘中心,水面投饲船正忙碌作业。实践队成员们齐聚岸边,在老师傅的指导下小心翼翼地操纵水面投饲船,指尖划过略显斑驳的控制面板,尝试着启动、转向、调节饲料抛洒量。船舷随着操作微微摇晃,水花溅湿了衣角,“比想象中更需要手感和经验!”实践队成员周露露抹了把汗感叹道。操作间隙,队员们围拢在船头,就着引擎的轰鸣声,与企业技术员热切交谈起来。“这投饲路线怎么定最省料?”“阴雨天蟹不爱动,我们应该怎么判断投喂量?” 一个个问题抛向经验丰富的从业者,塘埂上的交流比会议室里更多了份泥土气息和实战智慧。

走进水质调控车间,排列整齐的增氧设备正在嗡嗡运转,一股混杂着水汽与淡淡药味的空气扑面而来。交通运输系本科生王超凡俯身贴近一台设备,指尖顺着铭牌上的参数一行行划过,嘴里轻声复述着型号、功率范围,另一只手则在调研本上飞速记录。记录完毕,他直起身,目光扫过车间里成排的设备,又落回手中密密麻麻的数据,语气笃定地和身边的队友分析道:“人工抽样监测就像盲人摸象,效率低、覆盖差。 如果能把这套设备的关键数据实时无线传输到管理平台,构建起覆盖全塘的‘神经末梢’,保守估计,监测环节的人力成本能砍掉一半以上。” 说罢,他快速在笔记本的结论栏写下了“实时无线传输——降本”,并在旁边重重画了个圈。

青春力量:社会实践与学科创新的双赢实践

返程的中巴车在乡间小路上轻微颠簸,车厢里却比来时更加“喧闹”。实践队成员们对初代产品纷纷提出改进建议:交通运输系本科生徐晨提议在投饲船加装红外传感器;交通运输系研究生周露露则设计了分级预警的水质监测方案......队员们有的凑近看徐晨的手机照片,有的探身去看周露露笔记本上的分级草图, 有的掏出自己的本子飞快记录灵感,还有的激动地比划着讲解自己的想法。狭小的车厢仿佛变成了一个移动的创客空间,思维的碰撞在颠簸中擦出明亮的火花,将白天的泥土气息转化成了跃跃欲试的科技蓝图。实践队成员王超凡感慨:“走出实验室才发现,技术研发必须扎根实际需求。这次实地调研获得的第一手资料,不仅让我们对农业智能化有了更深刻的理解,更为团队后续技术研发提供了重要参考依据。”

本次实践结束后,团队将根据调研数据优化系统设计,重点攻关水下机器人抗干扰、多源数据融合等关键技术,开展原型机测试,推动成果转化。

图为实践队成员合影。徐晨 供图

此次“三下乡”活动既是服务乡村振兴的生动实践,也是高校“新工科”人才培养的重要环节。这群行走在塘埂上的师生,为传统蟹塘装上一套“数字神经系统”,助力企业实现从“人盯塘”的经验管理转向“数据管塘”的生产力跃升。

徐晨 周露露 陈磊 王超凡

热门推荐
资讯图片
Copyright © 2009-2016   关于我们|广告服务|版权声明|联系方式|友情链接|豫ICP备07502457号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