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5日至17日,苏州大学商学院“古城焕姑苏·青YOUNG在行动”中外大学生文化传承团开启了一场“跨越千年”的沉浸式文化传承与创新之旅。来自苏州大学的近20名中国学生和国际留学生代表,沿着泰伯庙至寒山寺的“城市考古”路线,循着传统非遗技艺的现代传承路径,深度挖掘姑苏古城保护和文化产业迭新的发展成果,为古城文化的传承焕新收集鲜活素材。
图为团队成员出征前合影。周可欣供图。
漫步姑苏巷,片瓦载春秋
在沉浸式“城市考古”之旅中,团队从泰伯庙出发,途经西中市、阊门城楼、山塘街、玉涵堂、寒山寺,最终抵达留园。成员们登阊门城楼,坐船游山塘,赏玉涵堂姑苏非遗,品寒山寺《枫桥夜泊》诗意,在实地探访与数字体验中深度解码吴文化的深厚基因。
图为团队成员在阊门城墙上眺望。周可欣供图。
山塘河上,乌篷船缓缓划过,两岸白墙黛瓦与临水人家构成的画卷,让伊朗留学生张爱岚忍不住举起手机:“苏州古城就像一本厚重又迷人的书,每一页都充满惊喜。”寒山寺悠扬钟声里,“姑苏城外寒山寺”的诗句跨越时空,在枫桥边激起学子们心中共鸣的涟漪,来自巴基斯坦的留学生司马涵不禁感叹“以前只在中文课本里读过‘姑苏城外寒山寺’,今天站在这里,才真正读懂诗里的意境。”最后一站留园,移步换景的园林艺术引发阵阵惊叹,精巧的布局与深邃的意境成为东西方美学交流的绝佳载体。中外学子通过不同的国际视角感受中华文化的“根”和“魂”,让“读懂中国”成为一场双向奔赴。
图为团队成员乘坐游船感受山塘水陆风情。张爱岚供图。
图为团队成员体验Gamewalk“趣游阊门”数字化项目。周可欣供图。
图为团队成员倾听导游介绍留园的廊间字画。刘思婷供图。
城墙守千载,锦绣传古今
苏绣,苏州地区刺绣产品的总称,是中国四大名绣之一,也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走进苏州丝绸博物馆,越南留学生冯氏苍对一件耗费2万余根丝线、耗时3年织就的清代云锦龙袍感触颇深,“中国传统手工艺具有精湛的技艺和独特的魅力,即使以现代审美眼光看也是非常震撼的。”宋锦文化产业园拥有着众多珍贵文物、历史文献和现代展陈,成员们全面了解了丝绸从养蚕缫丝到织锦印染的全过程,深刻体会到丝绸文化在江南经济、贸易和外交中的深远影响。蔡梅英刺绣艺术研究所则提供了手工操作传统织机的新奇体验,成员们得以零距离接触“以针为笔、以线为墨”的刺绣技艺,进一步感受苏绣蕴含的匠心精神。
图为团队成员倾听钱晓丽老师介绍苏绣作品。金顺成供图。
图为团队成员现场体验传统木织机织造宋锦。梁嘉琦供图。
团队还走进苏州城墙博物馆开展城墙历史变迁和考古成果的相关调研。在“古城变迁”展区里,1950年的苏州地图与2025年的卫星图并列摆放,可以清晰地看到:山塘河依旧蜿蜒,却多了沿岸的步行栈道;老城墙风貌依旧,周边却建起了文化创意街区。成员们深深感慨,“保护不是守旧,是让历史与现代共生。”此外,通过对10位博物馆工作人员的访谈,团队还了解到古城焕新仍面临着诸多难题,例如公众对文化遗产保护的参与度较低、非遗手工艺传承呈现断层等现象,为后续团队工作的长远规划提供了方向。
本次活动围绕“水陆、建筑、人文、创新”四大主题,将苏州双棋盘式古城格局与文化地标创新变迁串联起来,为古城传承焕新和中外年轻人才吸引提供了“姑苏样本”。未来,团队还将结合古城保护的现实需求,进一步推动实践成果以“五个一”的行动方案落地:
建设一座青年文化驿站。计划落地的山塘街“青年文化驿站”,将成为连接传统文化与时代青年的心灵枢纽,让古城焕新的发展成果惠及千家万众。在这里,青少年可以亲手体验木刻年画的印制、昆曲水袖的轻扬,青年志愿者将用新潮语言解读古老技艺,让千年文脉在互动体验中焕发新活力。
举办一场跨国文化宣讲会。留学生们早已开始筹备校园宣讲,计划用朗诵、视频和情景短剧等形式,讲述山塘街的晨雾、平江路的评弹、非遗传承人的指尖温度。这场分享将延伸为持续性的跨国对话,让世界听见古城焕新的青春之声。
开展一次线上结对共建。实践团与姑苏区文旅局深度合作,联合非遗传承人打造线上“传统工艺大课堂”,每月1次的常态化授课将让传统技艺突破时空限制。更动人的是,参与本次活动的留学生主动请缨参与课堂内容翻译,用多语种架起文化桥梁,让苏绣的细腻和缂丝的精巧,通过屏幕走向世界。
编制一套青年文化读本。团队建议立足青年视角,进一步汇总整理苏州的传统文化、非遗名录和历史名迹等,以通俗易懂的解读方式汇编成一套《姑苏文化青少年读本》。翻开书页不仅能读到缂丝艺人的坚守,也能看见同龄人为文化传承付出的努力,让文化自信在青年心中悄然生长。
撰写一份深度调研报告。实践团走遍姑苏十余处文化地标,与5位非遗传承人促膝长谈,收集传统手工艺资料三十余份。团队计划将珍贵素材整理并撰写成《古城文化传承现状与建议》深度调研报告一份,其中包含了众多以留学生视角记录下的所见所闻,旨在推动苏州古城文化走进更多国际学生的视野。
团队名称:“古城焕姑苏・青 YOUNG 在行动”中外大学生文化传承团
撰稿人:梁嘉琦
供图者:张爱岚、周可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