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6月的蝉鸣里,江李元从池州市贵池区烟草专卖局的办公室走出,踏上了东至县洋湖镇泥黄村的土地——这一次,他胸前的工作牌上多了行新字:驻村第一书记。彼时,乌沙河的水刚漫过初夏的河床,黄湓河的风带着水汽掠过田埂,3620亩耕地在阳光下泛着绿浪,却掩不住泥泞道路上的车辙与老旧水渠的裂痕。如今,又是一年蝉鸣时,他踩着新铺的柏油路走过凉伞堰,看烟稻轮作的田里稻浪翻滚,听村民胡以国笑着说“今年香米能多卖两千块”,才真正懂了——基层的奋斗,从来不是纸上的规划,而是脚踩泥土的温度,是与村民同坐一条板凳的真心。
放下文件袋,拿起“民情本”
初到泥黄村,村支书带着江李元沿着乌沙河走,脚下的路坑洼不平,车轮碾过能溅起半米高的泥花。远处的凉伞堰旧址荒草丛生,3000亩稻田的灌溉全靠几台旧潜水泵“慢吞吞”抽水。村民们见这位“城里来的书记”,客气里带着距离:“江书记,咱这地就种稻子油菜,折腾不出啥新花样。”
江李元知道,要打破这“老观念”,得先把自己变成“村里人”。他和队员周美松卷起裤腿,开始了“白+黑”的调研,白天跟着乡亲们下田,看土壤墒情、记灌溉时间,把3620亩耕地按土壤肥力、水源条件分成“一类田”“二类田”;晚上打着手电筒串门,在程以伟家听他说“种烟怕淹、种稻怕旱”的顾虑,在李红秀的灶台边记她“年轻人都出去了,地谁来种”的愁。半个月下来,“民情本”上记得密密麻麻:村民最苦恼的是“辛苦一年卖不掉”。
一次在田埂上,种粮大户金继安蹲下来抓起一把土:“江书记,咱这土好、水好,就是老法子种,产值上不去。”
江李元突然明白,基层这本“无字书”,得用脚步去读,用真心去写。从那天起,他不再是坐办公室的机关人员,而是泥黄村的“田间学徒”,把文件袋里的政策条文,变成了田埂上的“实在话”。
田埂上的“烟稻经”
调研中江李元他们发现,泥黄村气候温润、土壤肥沃,特别适合烟稻轮作——烟叶收完种水稻,土地不“歇气”,还能改良土壤。可方案一说,村民们却直摇头:“烟稻轮作技术复杂,咱学不会,万一卖不掉,一年心血就白费了”。
江李元带着村两委挨家挨户算“三本账”:技术账,请农业专家来田里办“实操班”,从选种到防虫,手把手教;风险账,对接保险公司,给烟稻上“双保险”,旱了涝了都有兜底;收益账,联系县城的粮食加工企业,签保底收购协议,香米每斤比市场价高两毛。
记得第一次组织培训,来的人寥寥无几。江李元拉着王大权去试验田:“你家10亩一类田,先试种2亩,亏了算我的!”他半信半疑地答应了。
育秧时江李元和他一起泡种、摆盘,移栽时跟着农技员蹲在田里拉线定距,连夜里下雨都要爬起来去看育苗棚的温度。等到水稻丰收,王大权捧着金灿灿的稻谷笑得合不拢嘴:”江书记,这稻谷比往年多收了500斤!”
消息传开,村民们主动找上门:”江书记,咱也想试试烟稻轮作!”如今,村里参与烟稻轮作,累计卖香米1.4万斤,户均增收超5000元。王大权新盖的小楼里,墙上挂着“烟稻轮作示范户”的牌子,他常跟人说:“江书记不是来‘镀金’的,是来帮咱种‘金疙瘩’的!”
凉伞堰边的“守护人”
“凉伞堰不修,3000亩田就像没娘的娃,天旱了只能干瞪眼。”这是村民念叨最多的话。2016年山洪冲毁的凉伞堰,成了泥黄村的“心头病”。江李元带着队员跑镇里、县里,把“民情本”里村民的呼声变成报告,争取到水利项目资金。
2024年10月,凉伞堰重建工程正式启动。驻村队在工地旁搭了个简易棚。江李元和队员每天定时监测水位,深夜还打着手电检查钢筋绑扎情况。一次暴雨突袭,他和施工队长蹚过齐腰深的河水加固围堰,浑身湿透却相视而笑:“这堰修好后,明年插秧再也不用担心缺水了!”
村民们也自发来帮忙:张新民送来刚蒸的红薯,李玫瑰提着热水壶来工地,连平时不爱说话的王光明都开着自家拖拉机来拉石料。3个月后,凉伞堰竣工那天,乌沙河的水顺着新修的渠道流进稻田,村民们在堰边放起了鞭炮。
路也跟着变了样。原来坑洼的土路变成了2公里长的柏油路,农产品运输时间缩短了一半。有次江李元送香米去县城,司机师傅感慨:“以前来泥黄村,底盘都能刮花;现在这路,小轿车随便跑!”他望着车窗外掠过的稻田,突然觉得,这柏油路不仅是“运输线”,更是村民的“致富路”。
板凳上的“暖心账”
“江书记,丁华咳得厉害,得赶紧去医院看看。”一天,村医打来电话。丁华是村里的特困户,老伴早逝,儿子残疾,常年卧病在床。江李元赶紧开车到他家,扶他上车便直奔医院,帮他办住院、垫医药费。出院那天,丁华拉着江李元的手直掉泪:“江书记,你比我亲儿子还亲。”这件事让江李元明白,民生不是“数据报表”,而是“柴米油盐”,是“急难愁盼”。
驻村工作队还给全村30多户特困家庭建了“暖心账”:李莫青行动不便,就协调装了扶手、轮椅;占治国独居,就每周上门拜访;孩子们上学缺学费,就对接帮扶单位争取助学金。
只要能抽开身,江李元和周美松总要去敬老院,给老人包饺子,陪他们晒太阳聊天。有次90岁的陈满丽奶奶拉着他:“江书记,你下次来,我给你煮鸡蛋吃。”
听到陈奶奶的话,江李元心里涌起一股暖流,连忙点头:“陈奶奶,您别忙活,我下次来带点水果,咱们一起唠嗑。”其实,这些小事堆积起来,就成了驻村生活的底色——它不是轰轰烈烈的壮举,而是日复一日的陪伴与回应。
稻浪里的驻村礼
6月的泥黄村,烟稻轮作的田里,早稻刚抽穗,绿浪翻滚。江李元站在凉伞堰上,看着村民们在田里忙碌,远处柏油路上货车正拉着香米往县城赶,老人们在新修的广场上晒太阳,突然想起一年前初来时的场景。
这时,王大权扛着锄头走过来,递上一把刚摘的黄瓜:“江书记,尝尝!今年的黄瓜比往年甜,就像咱这日子,越过越有滋味。”江李元咬了一口,清甜的汁水在嘴里散开。
一年驻村路,从“文件袋”到“民情本”,从“办公室”到“田埂头”,江李元终于懂了:乡村振兴不是口号,是把村民的“愁事”变成“喜事”,把“老土地”变成“金土地”。这一年,他和泥黄村一起成长,一起奋斗,一起把“规划图”变成了“实景画”。
夕阳西下,乌沙河的水面泛着金光,凉伞堰的水声哗哗作响,像在唱一首丰收的歌。江李元知道,乡村全面振兴还在路上,这田埂上的奋斗,这泥土里的希望,会继续在泥黄村的土地上,生根、发芽、结果。因为他相信,只要把心交给这片土地,把根扎在田间地头,就没有翻不过的山,没有迈不过的坎——这,就是他给泥黄村的驻村礼,也是给自己的“基层答卷”。(作者:池州市烟草专卖局 钱畅、张瑜、吴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