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路深耕乡土间,青春赋能振兴梦——“彝傈阳光,筑梦乡行”乡村振兴实践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纪实

2025-08-12 15:48:34 来源:  阅读量:
评论数: 贴     加入收藏夹
摘要: 2025年7月9日至13日,川北医学院护理学院联合肝胆胰肠疾病研究所“彝傈阳光,筑梦乡行”乡村振兴实践队赴四川攀枝花,以健康服务为纽带,文化传承为脉络,产业调研为抓手,开展系列实践活动,在乡土大地书

 2025年7月9日至13日,川北医学院护理学院联合肝胆胰肠疾病研究所“彝傈阳光,筑梦乡行”乡村振兴实践队赴四川攀枝花,以健康服务为纽带,文化传承为脉络,产业调研为抓手,开展系列实践活动,在乡土大地书写医学生的责任与担当。

童伴温情润幼苗,三线精神铸医魂

实践首日,团队双线并行筑牢根基。童伴之家内,队员们通过趣味互动陪伴社区儿童,用故事与游戏播撒温暖;三线建设博物馆中,从史料文物中回溯“艰苦创业,无私奉献”的奋斗历程,将“服务基层,守护健康”的信念融入医学生职业追求,为全程实践锚定方向。

图为队员们带领小朋友一起做眼保健操。邓莹莹 供图

童稚科普启健康,桑榆问诊送温情

在仁和区图书馆,实践队队员们以动画演示、情景模拟开展儿童消化健康科普,让肝胆知识融入童趣互动。随后实践队队员们来到养老中心,为老人们测血压,答病史,讲养生,结合老年常见病预防知识宣讲,将专业医疗服务与人文关怀送到老人身边,用“医路温情”夯实健康基石。

图为小朋友们展示消化器官绘画作品。邓莹莹 供图

访贤问道悟匠心,巧手共绘文化链

“希望把传统与创新结合,将彝绣作品与日常结合,能够融入人们的生活,得以传承。”迤沙拉村彝绣工坊内,国家级非遗传承人纳永芳的话语道出传承密码。她展示从姑母处承袭的平绣、打籽绣技艺,讲述三年来将彝绣融入现代服饰、文创产品的探索。队员们围坐学习针法,与绣娘共在队旗上完成彝绣作品的绣制,在针线穿梭间,读懂这项技艺作为“母女相传文化纽带”的深意,更见证非遗在创新中焕发的生命力。

图为队员们围坐倾听彝绣绣娘过往经历。邓莹莹 供图

一线科普传关怀,急救在心护工安

团队聚焦产业工人健康,深入攀钢生产基地。针对高温作业环境,队员普及防暑降温知识与应急处理技能, 通过心肺复苏实操培训,让急救技巧扎根生产一线。以医学专业为产业工人筑起健康防线,彰显守护劳动者的实践温度。

图为工厂工人在队员指导下学习心肺复苏操作要领。邓莹莹 供图

梯田绣彩织文旅,金芒科技链振兴

米易傈僳梯田畔,村委会主任张华美详解刺绣与农耕的共生智慧。傈僳族刺绣以天然矿物、植物染制的红、黑、蓝为主色,虎纹、蕨菜叶纹等图腾承载民族记忆。如今,刺绣与梯田观光结合,开发的绣品伴手礼带动村民增收,让文化“软实力”成为乡村振兴“硬支撑”。队员漫步梯田间,感受600年农耕文明与现代文旅的碰撞,领悟生态与文化协同发展的振兴路径。

中山村芒果基地里,村党委书记李国田讲述“1970米金色果园”的崛起。从2008年试种起步,到2015年突破高海拔种植技术,依托独特气候打造晚熟芒果品牌;通过支架升级、水肥一体化等技术创新,解决种植难题。如今,全村235户参与,8600余亩果园年产值近亿元,“小芒果”成为乡村振兴“大引擎”。队员们在参观中,见证科技与政策如何让贫瘠山地蜕变为致富沃土。

图为队员们身着傈僳族服饰一起合照。冷雨轩 供图

扎根乡土践仁术,青春赋能启新程

此次实践,是医学生扎根大地的成长之旅。从童伴温情陪伴到三线精神淬炼,从彝绣文化共情到产业发展调研,队员以专业服务民生、用脚步丈量乡土。活动强化“健康为民”医者初心,深化乡村振兴认知——文化传承的守新、产业发展的科创匠心,皆与医学“敬佑生命、甘于奉献”精神一脉相承。团队将依实践感悟,推动医学智慧对接乡土需求,让青春力量融入乡村振兴,以行动诠释“扎根中国大地办教育”内涵 。(通讯员 张淼)

热门推荐
资讯图片
Copyright © 2009-2016   关于我们|广告服务|版权声明|联系方式|友情链接|豫ICP备07502457号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