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5日上午,南通大学杏林学院“信”火相传·元溯科创实践团至南京江南织造场进行非遗文化的数据收集并参与非遗志愿宣讲,后于7月7日在龙池街道爱心托管班举办对青年群体的非遗实践活动。此次实践旨在以实际行动助力非遗传承与青年文化素养的提升。
5 日上午,实践团首站来到南京江南织造场。团队剪辑组成员依据预先撰写的《江宁织造府拍摄脚本》,聚焦织机运作细节、展厅陈列展品等内容进行拍摄,用镜头记录非遗原貌;其余成员则结合工科专业知识,从数字资源库中梳理云锦、缂丝的技艺发展脉络,提炼 “挑花结本” 等核心工艺要点。同时,队员们向场馆工作人员请教讲解技巧,为后续志愿宣讲做准备。
活动中,队员们分别承担讲解员与摄影师职责。“我们为游客介绍曹雪芹家族与江宁织造的渊源,以及‘雀金裘’工艺时,特意将专业知识转化为通俗表达,让更多人能听懂。” 一名队员回忆道。讲解间隙,他们同步拍摄织机动态运转、游客互动等场景,队员崔潘表示:“这些素材将用于非遗数字化传播,助力非遗走向更广阔的平台。” 面对参观的孩童,队员们采用趣味讲解方式,队员张明说:“我们告诉小朋友‘织布机像会画画的魔法工具’,从他们好奇的眼神能看出,这种方式很有效。”
结束织造场实践,团队走进龙池街道爱心托管班,开展“非遗童趣课堂”,以竹编扇、扎染等体验,带领小朋友们开启传统文化探索之旅。课堂初始,队员借助 PPT 展示竹编扇纹理,用“竹子变魔法”引导观察。小朋友们围坐讨论,纷纷举手分享“我觉得这像小花朵”“这纹路好像小河流”,把竹丝经纬编织成童真想象。队员们趁机讲解竹编工艺,从选竹到编织,让 “经纬交错里藏着古人智慧”的知识,悄悄沁入小朋友心间。
扎染环节,队员邀请小朋友们上台,配合演示布料捆扎、染色步骤。当小朋友们亲手折布、捆扎皮筋,看着染料晕染出独特花纹,教室不禁发出阵阵惊叹。队员们趁机向小朋友们同步讲解“扎结染色”的非遗逻辑,让奇妙冒险多了文化厚度。
整个课堂,孩子们热情高涨。专注创作时,眼神里透着认真;看到作品成型,脸上笑开了花。队员们协助之余,记录下这些纯真瞬间 —— 举着竹编扇比耶的灿烂、展示扎染作品时的自豪。这些笑颜,成为非遗传承最生动的注脚,也让队员感慨:“文化传承不仅形于物,更重于气。”
从织造场的深度解码,到托管班的童真传递,“信”火相传·元溯科创队借助信息学部专业特色技能,串联非遗传承的历史厚度与青春温度,让古老技艺在双线实践中,绽现出传承新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