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部陆海新通道是中国西部连接东南亚、欧洲、中东、南亚等国家和地区的重要国际物流大通道,也是推动西部地区融入“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的重要经济走廊。通道以重庆为运营中心,依托铁路、海运、公路等多种运输方式,向南经广西、云南等沿海沿边口岸通达全球,成为提升西部地区开放水平、促进区域合作的战略性支点。近年来,围绕该通道的作用机制、运行效率及政策协同路径等议题,相关研究持续深入开展,为通道高质量发展提供了理论支持和实证参考。
东盟是西部陆海新通道贸易互联互通的核心枢纽,也是重点对接的战略市场。围绕这一重点方向,相关研究对西部陆海新通道在推动中国—东盟贸易合作中的联通作用与经济效应,特别是通道现状、作用机制、物流网络效率和政策路径展开实证与理论研究。依托近二十年的中国-东盟贸易相关数据,构建了涵盖“开放性—流动性—连通性”三维度的指标体系,分析了中国—东盟贸易互联互通水平及网络结构的演变特征。研究发现,在西部陆海新通道政策的持续推动下,中国西部地区与东盟国家之间的贸易通达性明显提升,区域贸易网络由“沿海主导”逐步向“沿海—内陆协同”转型演进,增强了内陆省份的参与度。其中,柬埔寨、缅甸等国对华开放性持续上升,流动性在新加坡、马来西亚、越南等方向呈现扩散趋势,平陆运河等关键基础设施在联运效率方面的协同作用也初步显现。与此同时,西部陆海新通道对提升通达省份与东盟国家的贸易强度具有积极影响,贸易网络结构正向“强核心、强纽带”型演化。“通道带物流、物流带经贸、经贸带产业”的联动机制,有助于深化通道在区域协同发展中的平台功能,推动中国与东盟经贸合作向更高层次、更广领域延伸。
研究成果为推动西部陆海新通道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和实证支撑,将服务于国家通道战略实施,助力区域互联互通的精细化研究与精准化施策,为实现中国—东盟经贸合作和区域协调发展提供有力支撑。事实充分说明,西部陆海新通道成效已经凸显并将在中国—东盟互联互通中发挥举足轻重的作用,为区域协调发展注入持久动力。
(作者:邓祥征,北京工商大学;刘桐,北京林业大学;余珮珩,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韩赜,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