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云庭)一台服役多年的车道抓拍摄像机,车牌识别率竟一度跌落至10%,如同患上了严重的“老花眼”,成为全省高速公路联网收费系统专项优化升级工作中一块难啃的“硬骨头”。
一、攻坚克难:指尖唤醒沉睡的“老伙计”
面对全省严苛的99%车牌识别准确率要求,更换新设备固然直接,但成本高昂。机电团队毅然选择了另一条路:向技术要效益,让老旧设备“再上岗”!
“这台设备硬件基础其实不差,关键在‘内功’,机电技术骨干们迎难而上。他们拆解问题根源,从图像采集清晰度到算法适应性,展开了地毯式排查。一次次参数微调,一遍遍算法优化,在无数次的失败与重启后,一套精准的“诊疗方案”逐渐成型——聚焦图像增强处理、优化识别触发逻辑、调整补光策略。没有惊天动地的豪言壮语,只有键盘鼠标的敲击声和屏幕上反复跳动的测试数据,见证着这场静默的技术突围。
二、化茧成蝶:10%的绝望到99%的飞跃
汗水浇灌终见花开。经过连续数日攻坚,奇迹在这条“老大难”车道诞生:那台曾被认定“寿终正寝”的老旧摄像机,车牌识别率从令人沮丧的10%,实现了向99%稳定运行的惊人跃升!过往模糊不清的车牌图像变得锐利清晰,识别反应迅速精准。曾经因识别失败造成的拥堵长龙消失了,车道通行效率显著提升,司乘人员的不解与抱怨化为顺畅通行时的一声声赞许。
三、降本增效:老设备挖潜的“金钥匙”
1、成本立省显效益:单台设备优化成功,直接节省硬件采购成本数千元,为后续待更换设备的优化提供了宝贵经验和信心。
2、技术经验可复制:验证了老旧设备深度优化的巨大潜力,形成的技术方案为全省高速同类型设备改造升级开辟了新路径。
3、自主创新强根基:锤炼了机电队伍自主攻关、解决复杂技术难题的核心能力,为智慧高速运维储备了实战型人才。
从“换”到“修”,一字之变,蕴含的是机电人向技术深水区挺进的勇气,更是精益求精、物尽其用的智慧光芒。当老旧设备在指尖重获新生,当10%的瓶颈被99%的突破照亮,我们看到的不仅是一条车道的畅通,更是一条以创新驱动降本、用智慧提升效能的高速公路高质量发展新路径。这场静默的技术突围证明:匠心所至,“老树”亦能绽放“智慧花”;创新所向,降本增效别有洞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