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专业之力护乡土平安——山东水利职业学院“水蓝先锋”2025年暑期防溺水实践纪实

2025-08-08 14:18:42 来源: 周口网 阅读量:
评论数: 贴     加入收藏夹
摘要: 青春之力托举生命重量,专业之光照亮乡土平安。为响应青年学子服务基层的号召,将专业知识转化为守护民生的实践力量,7月14日至30日,山东水利职业学院“水蓝先锋”应急救援志愿服务队深入枣庄市东郭镇与

 青春之力托举生命重量,专业之光照亮乡土平安。为响应青年学子服务基层的号召,将专业知识转化为守护民生的实践力量,7月14日至30日,山东水利职业学院“水蓝先锋”应急救援志愿服务队深入枣庄市东郭镇与日照市街头镇,开展防溺水暑期社会实践。队员们以“科技赋能 + 技能普及 + 群防群治”的立体模式,为乡村筑牢防溺水安全防线,在田野间书写新时代青年的责任与担当,让“纸上学问”真正成为“脚下力量”。

精心筹备,专业团队扎根乡土一线

山东水利职业学院始终将社会实践作为育人重要载体,注重引导学生以专业所长服务社会需求。此次“水蓝先锋”暑期三下乡实践活动前期,学院多次召开专题筹备会,整合水利工程、应急救援等专业师资力量,针对乡村水域特点设计实践方案。团队精选 20 余名专业扎实、责任心强的学生,配备无人机操作、急救培训等专项技能骨干,形成“专业教师 + 技能能手 + 青年学子”的复合型实践队伍,为活动开展奠定坚实基础。

“乡村防溺水不能‘想当然’,必须结合地形水文特点精准施策。”团队指导老师表示,前期通过与两地乡镇政府、村委会对接,提前摸排水域分布、风险点概况,确保实践活动“靶向发力”。

科技赋能,织密水域安全“预警网”

精准识别风险是防溺水工作的前提。团队发挥水利专业优势,将无人机技术引入水域巡查,为乡村装上“千里眼”。

在东郭镇,队员们操控无人机对约 15 平方公里的重点水域开展全方位空中勘测。高空视角结合图像识别技术,成功发现隐蔽漩涡、水深突变区、陡峭岸坡等 12 处地面巡查难以察觉的隐患。团队将这些风险点整合标注,绘制出 “溺水风险电子地图”,明确标注每处隐患的位置、类型及避险提示,印制后张贴于村委宣传栏、水库入口等显眼位置。

“以前只知道河边危险,现在看着地图,哪块水深、哪有漩涡都清清楚楚,带娃出门心里踏实多了!” 东郭镇村民李大姐的话道出了这份“科技指南”的实用价值。无人机巡查让无形风险变得“可视化”,为村民日常出行筑起第一道安全屏障。

技能下沉,培育基层急救“第一响应人”

“手臂伸直,用上身力量垂直按压,频率保持每分钟 100-120 次……”在镇中心广场,志愿者们正在为村民演示心肺复苏操作,村民们轮流上手练习,队员们“手把手”纠正按压深度、节奏等细节,现场气氛热烈。

为让急救技能真正走进千家万户,团队创新开设“亲子防溺水课堂”,鼓励家长带孩子共同学习。课堂上,队员们不仅系统讲解心肺复苏(CPR)、海姆立克急救法、AED除颤仪使用等技能,还通过情景模拟传授溺水呼救、岸边救援等实用知识。“原以为急救是医生的事,学了才知道,关键时刻我们普通人也能成为‘救命者’。” 刚完成实操练习的村民王大哥说。

团队累计开展集中培训 8 场,覆盖村民及青少年 300 余人次。这种“家庭式”培训模式,让安全知识在代际间传递,显著提升了基层应对突发事件的“第一响应”能力。

创新实践,筑牢物防群防“双防线”

防溺水既要“入脑入心”,更要“落地有物”。在街头镇新时代文明实践站,队员们组织十余名留守儿童开展“童心绘安”活动。孩子们在三角警示牌上绘制禁止游泳标志、危险提示及象征安全的向日葵图案,22 块充满童趣与温度的警示牌被安装在 12 处高风险水域岸边,成为乡村一道特殊的“安全风景线”。

同时,团队开展“变废为宝”实践课,教村民用空塑料瓶捆扎救生浮具、用旧床单和木棍制作简易担架。村民们积极参与,共制作 30 余个简易救生浮具,被分发至沿湖沿河的小卖部、便利店,贴上“水域应急 免费取用”标签,打造“微型应急救生站”,确保紧急时刻“工具就在身边”。

长效守护,构建立体防护“责任网”

“科技是手段,人是核心。”为让防护力量扎根乡土,“水蓝先锋”协助两地各村组建“水域安全志愿监督员”队伍。从熟悉水域环境、责任心强的村民中招募志愿者,开展风险识别、安全劝导、应急处置等专项培训。这些“土生土长”的监督员利用农闲、傍晚时段在重点水域巡逻,对下水嬉戏的未成年人、无防护措施的垂钓者及时劝导,成为防溺水安全网中的“流动哨兵”。

从无人机绘制的“风险图” 到田间地头的“急救课”,从孩子笔下的“警示牌”到村民手中的“救生具”,实践团队用专业智慧构建起乡村防溺水三维防护体系。团队队长表示:“这次实践让我们真正明白,水利专业不只是修大坝、测水文,更能在守护生命中体现价值。”

此次活动既是一次服务民生的实践,更是一堂生动的“行走的思政课”。未来,山东水利职业学院将深化“校 - 社 - 村”联动机制,定期回访更新风险数据、巩固培训成果,探索将该模式推广至更多乡村,让青春力量持续为乡土平安护航,让安全的种子在沃野间生根发芽,守护生命之花处处绽放。(高婕)

热门推荐
资讯图片
Copyright © 2009-2016   关于我们|广告服务|版权声明|联系方式|友情链接|豫ICP备07502457号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