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6日,湖南工商大学的智绘乡韵先锋队踏入米多村,青山环抱间,一场关于非遗与农耕文化传承的调研悄然开启。在农家小院,与开朗老人交谈,岁月在他脸上刻下痕迹,却没带走对本土文化的热忱。
漫步村落街头,和村民唠嗑,大家说起非遗,像谈论家中 “传家宝”,那是祖辈技艺的延续;聊到农耕,满是对土地的依存——春耕夏耘、秋收冬藏,是刻在基因里的生活节奏。 走进村委,不同年龄层村民汇聚。年轻人好奇非遗创新表达,长辈执着传统农耕坚守。有人疑惑:“老辈的东西,现在还值得大力宣传不?” 可深入交流便懂,非遗是米多村的文化符号,农耕是扎根土地的生存智慧,它们串起过去与现在,是乡村的魂。
调研中发现,非遗不该是博物馆里的 “老物件”,要融入生活—— 让传统技艺变身文创,农耕文化化作研学体验,才能在新时代 “活” 起来。而传承,也不是单向守护,是老辈传经验、青年赋新能,让文化基因持续焕发生机。
米多村的这些交流,让团队看见乡村文化传承的温度与思考。非遗与农耕文化,是乡村连接历史的脐带,更是面向未来的底气。宣传弘扬它们,不是怀旧,是为乡村留住独特标识,给年轻人搭建返乡创业的文化舞台,让乡村振兴有 “形” 更有 “魂”。 文化传承征途漫漫,可每一次倾听、每一回分享,都在播撒传承的种子。团队记录米多村的文化故事,也盼更多人看见乡村文化的魅力,携手让非遗与农耕文化,在时代浪潮里熠熠生辉,滋养这片土地上的每一份热爱。(王万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