践行节能环保,赋能双碳目标。2025年浙江省大中学生“双百双进”暑期社会实践活动在如火如荼地进行中。
为深入了解非遗文化在当代的活化传承路径及美学生活馆的运营模式,2025年8月5日,浙江广厦建设职业技术大学“点纱成金”社会实践团队走进杭州钱塘区白杨街道,探访省级首批非遗美学生活馆——“王的手创”,解码传统技艺与现代生活交融的密码。
图 1 团队来到“王的手创”
“王的手创”坐落于白杨街道,红白色的建筑格外醒目,门头盘踞着寓意吉祥的大眼青龙,650平方米的空间内处处透着中式美学韵味。步入其中,琳琅满目的非遗手作展品无声诉说着深厚的东方故事。团队成员挖掘了每件作品背后的文化密码:“龙生九子”系列以苗绣与苏绣技法,将神话中形态各异的神兽栩栩如生地呈现于布面;“五路财神”手作融合文、武、义、富、偏五位财神形象,传递着传统祈福与进取精神的交织;生肖手作上的打籽绣与盘金绣纹路精密繁复,小小属相符号承载着丰富的情感表达。
图 2 “王的手创”部分产品
采访中,团队了解到“王的手创”自2013年创立以来,远不止于一家非遗美学生活馆。它深耕贵州、四川、新疆等8个省份的乡村,构建起全国最大的手工供应链网络,累计两万名手艺人参与创作,其中超过五千位来自西部偏远山区的匠人通过这份事业实现居家就业,将世代相传的指尖技艺转化为有尊严的经济收入。这一“让手艺有尊严”的实践模式,曾荣膺国务院“全国企业精准扶贫50佳案例”。
图 3 “王的手创”品牌设计部介绍生产流程
图 4 团队与“王的手创”销售团队交谈
在650平方米的空间里,体验区的手工爱好者沉浸于创作,茶饮区的年轻人品味着传统美学氛围,设计工坊则酝酿着非遗的当代表达。团队成员也进行了学习尝试制作。未来“王的手创”将深化与钱塘区高校的合作,打通线上线下融合渠道,致力于将此处打造为全国传统文化复兴的标杆。
图 5 团队在“王的手创”学习108种技艺
此次探访让团队深刻认识到,非遗的活化传承是一项需要将文化深挖、技艺创新、社会价值与市场需求精密缝合的系统工程。“王的手创”不仅是传统文化的“翻译官”,更是赋能乡村、连接城乡的“造血站”。
这次实践让团队更加坚定了作为青年一代的责任——以创新视角理解、守护并助力珍贵的文化根脉,让古老技艺在新时代绽放更绚烂的光彩。
文字 | 程冉 金意捷 许桑桑
图片 | 徐浩瀛 王儆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