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新时代儿童福利事业高质量发展征程中,困境儿童关爱服务关乎社会公平底线与民族未来希望。据第一师阿拉尔市最新统计,全师891名困境儿童(含家庭困境儿童516名、自身困境儿童195名、孤儿及事实无人抚养儿童34名、流动儿童45名、留守儿童53名、监护不当109名)的成长需求,正通过一套科学分级服务体系得到精准回应。
2025年,众义社会工作服务中心(以下简称“众义社工”)立足“精准识别、阶梯干预、长效赋能”核心理念,协同民政部门实施“赋力·增能·融合”三阶关爱行动,累计开展专项活动81场,从入户探访到小组活动等专业服务困境儿童6900余人次,为兵团困境儿童关爱服务体系创新提供了鲜活样本。
第一阶:赋力——筑牢安全底线,夯实成长根基
困境儿童面临的首要挑战是生存环境的安全与稳定。暑期是青少年绽放活力的时光,亦是安全防护的关键期。响应中央防溺水等暑期安全宣传号召,一场场以青少年安全为核心的守护行动在新疆兵团第一师各地铺展开来,不仅聚焦溺水防范,更构建起涵盖交通、居家、应急等多维度的安全防护网络,以创新实践诠释着“安全成长”的深层内涵。阿拉尔市众义社会工作服务中心积极联合12个团场、乡、街道、派出所及专业救援机构,构建“政府主导、部门联动、家校协同、社会参与”的暑期安全防护网络。累计动员社会力量600余人次,覆盖重点区域12个,为区域内青少年提供服务。将安全教育作为“赋力”阶段的关键抓手。
第一师阿拉尔市众义社会工作服务中心在各团场(乡镇)及街道开展的主题活动中,紧扣暑期风险点,系统讲解防溺水“六不”原则、危险水域识别、科学自救互救技能,以及交通安全(强调规则遵守、未满年龄禁骑)、用水用电安全、高温防暑与中暑应急处置知识。安全宣教正突破传统模式的边界,在互动体验中播撒防护意识的种子。多地活动摒弃单向灌输,转而以情景模拟让青少年亲历施救流程,用动画演示拆解抽象规则,借 “红灯停绿灯行” 等游戏化设计激活参与热情。这种沉浸式体验让“六不”原则不再是生硬条文,危险水域识别不再是模糊概念,当孩子们在模拟场景中判断风险、操作急救,安全知识已悄然转化为肌肉记忆与本能反应。
专业力量的深度介入,为安全防线注入权威保障。民警结合典型案例视频,解析交通违法与火灾隐患背后的逻辑;社工通过小组讨论引导青少年主动思考避险策略;灭火器实操教学则架起理论与实践的桥梁。多主体协作形成的“专业矩阵”,既确保了知识传递的准确性,更让青少年在与执法者、服务者的互动中,建立起对安全规则的敬畏之心与信任之感。很多儿童回家还给父母当起了安全防护宣传员、督导员。
这些活动的价值远超知识普及本身。家长们的安心之言,道出了社会对青少年安全的共同期待;社区与部门的持续推进承诺,彰显了安全治理从“活动式”向“常态化”的转变。当安全宣传突破社区围墙,延伸至校园家庭;当防护措施从单次活动升级为巡查回访的长效机制,一张由家庭、社区、社会共同编织的防护网正逐步收紧,为青少年构筑起物理与心理双重安全空间。
如:安居社区(7月2日)“防溺知识心中记”活动创新设置情景模拟与知识问答,让青少年亲身体验正确施救流程。十一团社工站(7月1日)“护佑同行·安全牢记”活动则通过动画演示、趣味问答及“ 红灯停绿灯行”等互动游戏,生动普及交通安全、防溺水、居家安全、防拐防骗知识,并设置模拟场景提升应对能力。
在托喀依乡喀拉墩村(7月5日)联合派出所举办的活动中,民警发挥专业优势,结合典型案例视频,深入解析交通违法危害、火灾成因与逃生自救、用电隐患与触电急救、溺水风险与科学救援原则,并现场指导灭火器实操。众义社工辅以知识问答、小组讨论确保知识入脑入心。
系列活动赢得了家长、社区及相关部门的高度认可。家长们普遍反映活动意义重大,有效缓解了暑期安全担忧,“让孩子学到了实实在在的安全知识和自护本领,我们放心多了。”相关社区及部门负责人表示将持续推进安全宣传进社区、校园、家庭,加强巡查回访,织密防护网。
众义社工中心负责人表示,守护青少年安全健康成长是全社会共同的责任。中心将始终秉持“以人为本、关爱青少年”的理念,持续深化与各方的协作联动,不断创新安全教育的内容与形式,策划开展更多富有实效的宣教活动,努力营造更安全、更温暖、更有利于青少年全面发展的社区环境。
第二阶:增能——激活内在潜能,培育发展动能
当安全需求得到保障,众义社工聚焦困境儿童能力短板的精准干预,为守护儿童心理健康,接连举办了三次文化艺术活动,通过文化赋能与心理疗愈,激发困境儿童的内生动力。
6月21日众义社会服务中心举办“用艺术解码儿童的心灵光谱”活动,针对辖区20名儿童开展专业心理关爱。活动通过趣味团体游戏如“石头剪刀布”快速消除儿童陌生感,提升协作意识与规则理解能力,奠定情感连接基础。绘画疗愈环节中,孩子们在开放式引导下自由创作:
9岁儿童绘制象征情感联结的“爱心树”,11岁儿童描绘展翅飞鸟表达自由向往,内向儿童创作“会说话的小鸟”倾诉陪伴需求。社工全程恪守积极关注与非评判性倾听原则,通过温和引导协助儿童梳理情绪,体验深度接纳感。在保护隐私前提下,活动聚焦作品价值与积极品质给予具体化肯定,无论分享与否均使儿童获得尊重与支持,有效增强自我价值感与集体归属感。此次活动不仅为儿童提供了即时情绪纾解与心灵滋养,更探索出”艺术赋能心理健康”的服务模式,积累了构建多元关爱网络的经验。
6月30日,众义社会工作服务中心联合安居社区开展“春风化雨·乐润童心”主题观影活动,精准落实困境儿童“心灵有呵护”要求。活动放映教育影片《放牛班的春天》,吸引32名青少年(含7名困境儿童)参与。社工通过观影记录卡引导儿童捕捉影片尊重与坚持的核心价值,并在映后组织讨论。
一名留守儿童分享“再调皮的孩子也值得被信任”的感悟;听力障碍儿童在社工手语辅助下绘出“会手语的马修老师”,触发“向日葵暖心”项目应急响应,将其纳入个性化服务名单并联动特教学校提供沟通训练。
本次活动创新探索“观影教育+心理引导”融合模式,年内将在第一师众义社工服务的12个团镇(街道)复制推广,助力构建专业、可持续的儿童关爱服务新机制。
活动依托第一师阿拉尔市构建的56个标准化儿童之家服务网络开展,由儿童督导员、社会工作者持证社工及志愿者组成的团队实时更新困境儿童档案,新增心理观察记录与家庭教育需求。作为市“困境儿童文化滋养计划”及“三年行动实施方案”的组成部分,中心将常态化推进“六个一”文化服务,每月开展主题观影并配套开发价值观课程,同步转化活动素材用于主题班会与家长教育。市民政局表示,众义社工承接中央财政支持将持续实施“呵护春蕾”等专项,惠及千余家庭。
7月1日,众义社会服务中心,联合四团社工站在四团人民路社区活动室,组织开展了“丝韵传情”蚕丝扇非遗文化体验活动,吸引30余名青少年参与,旨在通过实践增进对这项非遗技艺的认识与兴趣。
社工李雍丽现场演示了挑选处理蚕茧、拉伸蚕茧成丝片以及将丝片粘贴到扇骨框架等关键步骤。青少年们在社工指导下专注操作,小心翼翼拉伸丝片并仔细粘贴固定,过程中互相观察交流,展现出认真积极的学习态度。经过近两小时努力,所有参与者均成功完成自己的蚕丝扇作品,成就感满满。
一位12岁参与者分享道:“亲手做扇子比想象中更需要耐心和细心,完成作品很开心,也知道了做传统扇子的不易。”四团人民路社区负责人汪剑表示,动手参与是非遗活态传承的有效途径,能让青少年直观感受传统工艺的独特智慧和价值,有助于培养他们对民族文化的亲近感和认同意识,社区将持续支持此类活动。本次活动为青少年提供了沉浸式非遗学习体验。
从儿童的快乐涂鸦,到主题观影,再到蚕丝扇这样的非遗载体,众义工作服务中心将文化传承,转化为心理疗愈工具,使困境儿童在创造中重建自尊。
第三阶:融合——打破社会壁垒,实现共生共长
让困境儿童融于社会是终极目标。众义社工以文化共情和社群互动为桥梁,推动困境儿童融入社会肌理,通过民族共情,筑牢共同体意识。
众义社会工作服务中心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开展系列“手挽手,心连心”民族文化融合小组活动。首次活动中,组员们通过自我介绍打破陌生感,共同讨论并签订了象征民族团结承诺与行为规范的小组契约,为后续活动奠定了坚实基础。
文化认知环节,聚焦“认识民族与各民族文化”。社工运用图文、视频等多种形式,生动展示了我国多民族概况及丰富多彩的特色文化,涵盖服饰、美食、节日与习俗。组员们积极分享身边的民族文化故事,使抽象的文化知识转化为鲜活体验,有效增进了理解与认同。
结合“三月三”及端午节庆,众义社工特别设置了手工创作环节。组员们共同设计绘制象征民族团结的帆布包图案,并在制作五彩绳、香囊过程中交流端午习俗,学习编织技巧,传统文化的魅力在协作中流淌,民族团结纽带在指尖加固。传统漆扇制作环节中,组员们专注调色、漆染,绘制民族图案,在互帮互助中完成精美作品,深刻体会到匠心精神,增强了对传统工艺的热爱。全过程贯穿“交往交流交融”理念,使困境儿童在文化实践中成为民族团结的践行者与传播者。
活动成效集中体现为三方面提升:一是增进跨文化理解能力,参与者通过亲身体验消弭文化隔阂;二是强化集体归属意识,协作创作过程培育互助精神;三是深化国家认同情感,传统工艺实践成为涵养文化自信的载体。这些实践探索充分证明:以文化共情为纽带、以社群互动为路径的融合模式,是破解困境儿童社会融入难题的有效方案,更是边疆多民族地区落实民族政策的重要着力点。
当前形成的“文化浸润-情感联结-社会融合”工作机制,已纳入师市民族团结进步创建体系,为构建各民族守望相助的精神家园提供了可推广的实践范式。正如活动结束时儿童们共同完成的民族团结长卷所昭示:当每个孩子都能在文化传承中确认自我价值,在共同体意识滋养下实现全面发展,便是对“中华民族一家亲,同心共筑中国梦”时代命题的最生动诠释。
三阶模型的实践启示
阿拉尔市探索的“赋力·增能·融合”三阶模型,为新时代困境儿童关爱服务提供了具有范式意义的实践路径。其核心价值在于突破了传统单一救助的局限,构建起全周期、多维度、立体化的赋能体系。通过精准识别困境儿童的差异化需求——为留守儿童筑牢安全防线,为身心障碍儿童注入心理能量,为孤困儿童搭建社会融合桥梁——该模型实现了从“生存保障”到“发展赋能”的质效跃升。这种以需求为导向的分级响应机制,不仅显著提升了资源配置效率,更在兵团率先建立起困境儿童能力发展的科学评估坐标。
该体系的深层突破在于重构了多元主体协同网络。民政部门的政策牵引、高校智库的专业支撑、非遗传承人的技艺传授、社工的在地陪伴,共同织就“政府主导-专业介入-社群参与-家庭赋能”的四维联动网络。当民警在托喀依乡解析安全法规,当资深社工为听障儿童定制沟通方案,带领青少年感受指尖匠心,不同社会力量在众义社会服务中心的统筹下,形成精准互补。这种打破条块分割的协作模式,使困境儿童服务从零散帮扶升级为系统工程,为全国县域儿童福利体系建设提供了可复制的组织范式。
三阶模型的实践昭示着儿童福利发展的根本转向:衡量服务成效的标准,已从物质供给转变为发展能力。当曾经沉默的听障儿童用手语描绘“会对话的马修老师”,当自闭症少年在蚕丝拉伸中展露笑容,这些微观改变背后是“全人发展”理念的生动诠释。阿拉尔市的探索证明,困境儿童帮扶的终极目标并非消除差异,而是创造包容差异的成长生态——让安全防护网成为探索世界的起跳板,让心理疗愈室化作梦想启航的港湾,让文化交融场变为生命绽放的舞台。
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宏大叙事中,这项实践更彰显着深远的社会意义。它呼应了“一个都不能少”的庄严承诺,将边疆困境儿童的个体发展融入中华民族复兴的历史进程。当胡杨林畔的儿童在分级暖巢中听见梦想拔节的声音,我们见证的不仅是兵团精神的当代传承,更是以儿童发展撬动社会公平的时代答卷。这份浸润着天山雪水与塔里木河温度的阿拉尔经验,正为构建全龄友好型社会点亮前行的星火。(姜德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