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梓航 郑润锋 丘旭日)广东技术师范大学美术学院“非遗童绘”百千万工程突击队于2025年7月6日-7月12日赴河源市开展百千万工程实践“童绘河源,非遗筑梦”主题活动,挖掘河源非遗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多元课堂启童智 非遗技艺绽新颜
广东技术师范大学美术学院“非遗童绘”百千万工程突击队一行,深入河源市源城区新江街道卫星社区,开展了为期六天的“非遗传承+美育支教”实践活动。队伍精心设计了掐丝珐琅、木刻版画、广彩、素描基础四大主题课程,为社区不同年龄段的孩子带来了沉浸式的艺术体验。此次活动有效激发孩子们对非遗文化的浓厚兴趣和对艺术创作的主动性,让孩子们在动手实践中获得成就感,显著提升艺术感知力与动手能力。
在素描专题课堂上,支教老师通过“排线与色阶”、“透视原理”、“结构表现”三节递进课程,系统教授观察方法、绘画技巧(握笔、排线、透视理解),提升孩子们的空间感与造型能力。在木刻版画专题课堂上,队员们充分考虑孩子们的安全,选用雪弗板替代传统木板,配合儿童安全刻刀,结合河源文化元素与广师大吉祥物“醒小狮”设计底稿,让孩子们在“刻”与“印”中感受刀木碰撞的魅力,安全完成个性化版画。在掐丝珐琅专题课堂上,团队创新使用仿真板、安全彩砂、固彩胶水替代传统复杂工艺与高温烧制,让孩子们安全体验“掐丝”、“点蓝”的乐趣,亲手创作出色彩斑斓的珐琅作品。在广彩专题课堂上,支教老师从色彩理论到河源特色色彩认知,再到广彩历史与绘制技巧(选稿、上色、装饰),引导孩子们在素白瓷盘上大胆配色,绘制融合传统纹样与现代审美的广彩作品。
通过队员们精心设计的课程教学,孩子们从好奇观望到主动参与、积极提问、大胆创作,进一步感受家乡文化的魅力,切身体验非遗技艺的美妙之处。
深研河源文化脉 赋能非遗传承链
队伍此行不仅专注课堂,更致力于深度挖掘河源本地文化资源,为非遗传承注入地方生命力。在实地调研方面,设计组深入南园古村,细致考察客家古村落的建筑结构、传统纹样(如砖雕、木雕、石雕上的图案),收集一手素材,并将这些河源独有的文化符号提炼、创新,融入后续掐丝珐琅等课程设计中,使教学更具地域特色。除此之外,队伍还专访美育名师缪展辉老师,调研组赴河源理工学校缪展辉名师工作室,系统了解其覆盖河源五县二区的木刻版画等非遗美育课程体系(小初高学段侧重、课后服务、送教到校模式)、推广策略(线上线下结合、教师培训、家长体验、社区展示)以及面临的挑战与解决方案(师资培训、激励机制)。为了解河源当地社区非遗开展情况,调研组与新江街道办宣传委员进行深入交流,探讨非遗在社区推广、与校园美育衔接的现状与规划,为项目可持续发展和深化校地合作积累宝贵经验。
图为团队调研过程照片(非遗童绘 宣传组 摄)
童创巨画凝记忆 成果丰硕展风采
活动尾声,队伍策划了一场别开生面的“非遗童绘河源”集体创作。队员与孩子们围绕巨幅画布,将几日所学所见所思尽情挥洒:河源“恐龙之乡”的恐龙元素、客家传统建筑剪影、醒狮、花灯等非遗符号,以及孩子们天马行空的卡通想象,共同构成了一幅充满童趣与文化交融的壮丽画卷。活动期间,队员们用镜头忠实记录了每一节课堂的专注瞬间、每一次互动的温暖笑容、每一件作品的诞生过程。
图为创作课大合照(非遗童绘 宣传组 摄)
非遗新芽初长成 童绘未来更可期
广东技术师范大学“非遗童绘”百千万工程突击队的河源之行,是一次青春与非遗的美丽邂逅,童真与传统的创意对话。通过精心设计的课程、深入的文化调研、温暖的社区互动,成功地将广彩、木刻版画、掐丝珐琅等非遗技艺以孩子们喜闻乐见的方式“种”进心田,同时深度链接了河源本土文化资源与传承力量。队员们的热情与专业,孩子们的笑脸与作品,共同谱写了河源非遗传承与发展中一段充满希望的青春乐章。
图为创作成果展示(非遗童绘 宣传组 摄)
虽然此次实践活动告一段落,但传承的旅程永不止步。“非遗童绘”团队将继续整理实践成果,深化研究、积极推广,期待让更多孩子感受非遗之美,让非遗文化深扎童心。
来源:广东技术师范大学“非遗童绘”百千万工程突击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