烈日下,三家人紧握的双手化解了积怨,一条清晰的田埂线取代了模糊的争议带。
“土地界限不清,我家少了一垄地!”“位置不合理,耕种都不方便!”近日,倪家营派出所民警接到村民报警后迅速赶赴现场,发现汪家墩村有三户村民因平田整地引发的土地分配纠纷已剑拔弩张。这场看似普通的土地争议背后,正考验着倪家营镇“警调对接”机制的实际效能。
民警并未简单处置,而是立即启动“警调对接”程序,协调镇综治中心、司法所和村委会组成联合调解组。在调解现场,工作人员拿出土地分配图纸,从法律政策、邻里情谊、耕作便利多角度展开分析,引导三方换位思考。经过数小时耐心调解,一条令各方满意的土地界限终于划定,三家人握手言和。
一、多元共治,探索基层治理新路径
倪家营镇近年来在社会治理领域持续创新。2025年,当地按照“实战实用、服务群众”的原则,全面推行 “四级七天”调解法,构建起以综治中心为纽带的基层治理体系。
在派出所、司法所等职能站所协同运作下,形成了分层递进、闭环管理、同向发力的大综治格局。
这一机制的精髓在于打破部门壁垒。当民警接到纠纷类警情时,不再是单打独斗处置,而是立即激活联动网络。通过“中心吹哨、部门报到” 工作机制,综治中心统一受理登记后,根据纠纷性质精准调度司法、民政、妇联等专业力量。
“警调对接”机制的核心优势在于资源整合。倪家营镇有效整合现有资源,建成集信访接待、视频监控、纠纷调处为一体的综治中心,实现 “问题联治、工作联动、平安联创”。
在土地纠纷调解现场,民警负责维护秩序、调查事实;司法所人员提供法律解释;村委会干部熟悉土地沿革和村民关系;镇干部统筹协调解决方案。这种专业互补、多方协同的工作模式,使复杂纠纷得以高效化解。
二、科技赋能,构建全域覆盖调解网络
倪家营镇的调解网络建设体现了精细化服务理念。全镇被划分为8个村级网格和1个丹霞社区网格,配备9名专职网格员,同时将45名镇干部和58名社长纳入兼职网格员队伍。
这些网格员定期进村入户,开展政策宣传、纠纷排查调处、民事代办等工作,成为警调对接机制的“神经末梢”。
在队伍建设上,当地广泛吸纳具有法律知识的民情信息员、老党员、离任村干部,并整合司法所、派出所、民政、妇联等骨干力量。特别选聘60名有较高威望的群众担任“信息员”,织就了一张覆盖全镇的民情收集网,确保矛盾早发现、早干预。
该镇同时畅通线上线下双渠道:综治中心每天安排1名科级领导和2名干部接待群众;网格员常态化开展走访巡查;通过“陇情E通”平台、民情二维码和村民微信群”等数字化工具全天候收集诉求。
在上述案例中,正是网格员第一时间上报了村民矛盾激化苗头,为“警调对接”争取了黄金调解期。
三、源头化解,践行新时代“枫桥经验”
倪家营派出所民警陈鑫在调解土地纠纷时,创造性地提出 “以法为准绳、以理为要义、以情为基础、以和为贵”的调解原则。这种调解理念的实践,使一触即发的冲突最终转化为邻里和解的温馨场景。
在具体操作中,调解团队擅长多角度切入:既讲清《农村土地承包法》关于土地确权的规定,又分析合理分配对耕作效率的影响,引导当事人回忆世代相邻而居的情谊。这种法理情相融合的调解艺术,使当事人既感受到公平正义,也体会到人文关怀。
该镇还健全了“诉调、警调、访调”三调联动机制,配套领导干部接访、下访和包案化解等工作机制,确保群众诉求一窗式受理、一站式办结、一体化运营。
在土地纠纷调解成功后,工作人员并未止步于表面和解,而是明确划分土地界限、制作调解协议书、建立定期回访制度,确保协议执行到位,杜绝纠纷复发。
从“单打独斗”到“多元联动”,倪家营镇的实践彰显了基层治理现代化的转型路径。该镇综治中心负责人表示,未来将进一步优化“中心吹哨、部门报到”机制响应速度,将更多专业力量纳入联动体系。
随着60名民情信息员活跃在田间地头,“陇情E通”平台不断收到村民反馈,一套人防物防技防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正在形成。倪家营镇的“警调对接”实践,为破解基层治理“最后一公里”难题提供了生动样本。(王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