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适逢《中华人民共和国家庭教育促进法》实施三周年,全社会对家风家教及优秀家文化传承日益重视。2025年7月1日至2日,南京师范大学历史文博学院“童画叟语,青传薪火”暑期社会实践团队走进南京市栖霞区尧化门社区与和园社区,成功举办了以“探寻家风底蕴,传承家文化”为主题的系列活动。活动通过倾听长者故事、文化宣讲及互动手工等形式,致力于促进代际沟通,弘扬中华优秀传统家文化,为构建新时代和谐家庭与社区注入文化动能。
一、尧化门社区:倾听岁月回响,编织温情纽带
7月1日,尧化门社区活动温情启幕。实践队员首先通过展示承载时代印记的老物件照片,唤起老人们的集体记忆。一句“爷爷奶奶们,在您心中,‘家’最重要的是什么?”的暖心提问,瞬间打开了长者们的话匣。“团圆”“责任”“温暖”“和睦”——朴实而深刻的答案在交流中流淌。一位奶奶深情讲述了1972年水灾中邻里“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互助重建家园的感人往事,生动诠释了守望相助的传统家文化精髓。
实践队员倾听尧化门社区长者分享“家”的回忆
随后的竹编风铃手工环节,长者们虽动作生疏却热情投入,在队员协助下精心制作。一位奶奶笑言要将“人生第一件手工作品”带给孙子看。活动尾声,队员们在风铃挂牌上写下对长者幸福安康的诚挚祝福。这些凝聚智慧与心意的风铃,成为“青传薪火”理念的温暖见证。
长者们在队员帮助下体验竹编风铃制作
活动在温馨的合影中定格。这不仅是一次社会实践,更是一次触及心灵的文化传承之旅,优秀家文化蕴藏在平凡温暖的互动瞬间。
尧化门社区活动成员合影留念
二、和园社区 :童笔绘就亲情树,美德种子植心田
7月2日,实践团队转场和园社区,聚焦青少年家文化启蒙。活动以创意“家庭树”开场,孩子们在队员引导下,回忆家庭温暖时刻,并在彩色树叶卡上描绘包饺子、放风筝、团圆饭等场景。一片片承载童真的“树叶”汇聚成枝繁叶茂的“亲情之树”,满溢爱与回忆。
实践队员介绍“家庭树”的制作方法
在“认识家文化”环节,队员借助生动图文,深入浅出地讲解了“孝亲敬长”“家庭和睦”“勤俭持家”等传统美德内涵。孩子们全神贯注,踊跃互动,现场气氛热烈。
备受期待的手工环节中,孩子们在队员指导下,将“仁义礼智信”五种传统美德化作图案,亲手粘贴制作成主题小扇。他们互相展示分享,欢声笑语不断。一把把缤纷小扇,不仅是传统美德的具象载体,更寄托着孩子们对美好家庭的憧憬与祝福。
活动在孩子们高举作品、灿烂笑容的合影中圆满落幕。家文化的种子,已悄然播撒进一颗颗纯真的心灵。
和园社区活动成员合影留念
三、结语
深耕社区沃土,赓续文明薪火。从尧化门聆听岁月“叟语”的温情厚重,到和园描绘斑斓“童画”的生机盎然,南京师范大学“童画叟语,青传薪火”团队再次将优秀家文化的种子深耕于栖霞社区。青年学子以历史专业为底蕴,以青春热情为纽带,倾听尘封故事感悟“责任”与“团圆”,共绘亲情之树,体味“和睦”与“温暖”,巧制竹铃传递“互助”与“坚守”。他们不仅搭建起代际沟通的桥梁,更以持续的躬身实践,生动诠释了“走进社区”亦是“反哺滋养社区”的青年担当。当屋檐下的风铃轻响叮咚,当亲情树上的童画枝叶婆娑,尧化门与和园的街巷间,正萦绕着优秀家风润物无声、代代相传的悠扬韵律。
撰稿: 张晓羽 李恒毅 岳好
供图: “童画叟语,青传薪火”团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