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9日至7月7日,福州大学“码上行动,智音护河,打造‘友湖之洲’”实践队以“生态福地 美丽福州”建设为背景,围绕“河湖治理公众参与”主题,探索河湖治理公众参与新模式。实践队深入福州市鼓楼区、闽侯县尚干镇洋中村、长乐区胜德社区等地开展调研。实践队通过问卷调研与实地走访,累计回收有效问卷162份,访谈16位居民及8名行业专业人士,梳理总结了当前河湖治理的现状及公众参与的需求。
实践队现场参观长乐区潭头污水处理厂
为调动公众参与河湖治理,实践队深入社区与乡村开展环境普法活动。在宣讲中,实践队巧妙运用“浇菜园能用河水吗?”等情景化趣味问答,有效激发了居民参与河湖保护的热情。调研进一步显示,尽管居民对水体质量的关注度较高,但普遍不知道如何反映水体问题,主要原因在于反映渠道不明和反映流程复杂,最终影响问题反映效率。
实践队引导尚干镇洋中村村民填写问卷并听取村民相关意见
实践队在长乐区胜德社区居委会开展 “法治护航 共护河湖” 宣讲会
基于调研,队伍创新提出“一码报、一键说”方案:在福州主要河段设置专属二维码,居民扫码进入小程序即可上传问题、追踪进度,并且后台联动水利等部门确保将公众诉求转化为治理行动。实践队深知,水质是技术监测问题,而水体是人民幸福度问题,直接影响居民生活质量。这一设想不仅响应了中央城市工作会议“以人为本的城市治理”要求,更将《环境保护法》确立的公众参与原则落到实处,将河湖治理转变为全民行动,切实提升公众幸福感。(蔡琳婧 王芷琳 林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