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方民族大学“塞上青杭”乡村振兴实践团以“塞上青杭筑梦行,土木匠心振兴路”为主题,于7月24日至27日赴浙江安吉、桐庐、仙居、杭州等地开展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实践团立足土木工程专业特色,通过实地调研、地质研学、校馆联动等多元形式,解码乡村振兴的“浙江密码”,以青年智慧赋能生态保护与产业发展,用专业实践诠释新时代大学生的使命担当。
为从专业视角解读转型密码,实践团联合浙江省核工业二六二大队开展地质研学。在地质文化科普馆,萤石标本、地质年代表等展品勾勒出余村亿万年地质演化轨迹;登上观景平台,昔日矿坑变身的遗址公园、修复一新的溪流湿地,让团队深刻认识到:生态修复不是简单的“复绿”,而是遵循地质规律的科学实践。“从‘石头经济’到‘生态经济’,背后是对地质资源的合理利用与生态规律的深刻把握,这为土木工程专业在乡村生态修复中发挥作用提供了重要启示。”实践团指导老师、高级工程师陈美君说。
(图为浙北地质科技建设中心副主任吕赟珊为实践团进行科普讲解。陈美君 供图)
矿山转型期的“工业记忆”奇石与竹制文创产品,展现了“生态资源—文化产品—经济价值”的转化链条。实践团成员表示,将把余村“生态+文创”的经验带回校园,探索用设计创新激活家乡生态资源的路径。
聚焦文旅融合,彰显土木创新的实践效能
“千万工程”滋养下的桐庐县东琳村,以文旅融合绘就乡村振兴新图景。实践团在这里聚焦“土木创新如何赋能文旅发展”,展开深度调研。
(图为实践团与东琳村党委副书记吴秀林合影。徐佳其 供图)
在村委会座谈中,村党委副书记吴秀林介绍:依托喀斯特地貌资源,东琳村培育起以OMG心跳乐园为核心的旅游产业,年接待游客超60万人次,个体民宿突破100户,村集体年收入持续跃升,“老百姓幸福日”分红、社保全覆盖等民生成果,彰显了“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的理念。
带着专业思考,实践团深入景区考察。“魔毯上山”的平稳设计、“凌空漂越”的刺激体验、“凌云天桥”的力学架构……这些创新设施让土木工程专业成员倍感亲切。“将地质条件与工程设计结合,既保障了游客体验,又提升了运营效率,这是‘土木匠心’服务文旅的生动案例。”实践团成员说。
同时,实践团也以专业眼光发现优化空间:部分设施“单向性”设计限制游览灵活性、配套设备堆放存在安全隐患、建筑垃圾影响生态景观等。针对这些问题,团队结合专业知识提出建议:采用模块化设计增强设施灵活性、规划专用设备存放区、建立建筑垃圾分类处理机制,相关建议得到景区管理方的重视。
(图为实践团与民宿老板进行座谈交流。陈美君 供图)
民宿访谈中,村民“守着山水赚大钱”的幸福诉说,让团队深切体会到文旅融合的民生温度。“民宿是连接景区与乡村的纽带,而完善的基础设施是文旅发展的根基。”实践团成员表示,将把东琳村“党建引领+设施支撑+民生为本”的经验,转化为助力家乡文旅发展的具体思路。
深挖地质文脉,探索资源转化的共富路径
从“光棍村”到“中国地质文化特色村”,仙居县金村的蝶变,为实践团展现了地质文化赋能乡村振兴的独特路径。
(图为实践团在金村石碑和“国家地质文化村”标牌处合影。王金鹏 供图)
在地质年代步道,实践团成员“穿越”前寒武纪至新生代,陈美君老师结合亲身参与金村建设的经历,讲解火山岩地貌形成机理、25处地质遗迹的科学价值。“每块岩石都是地球的日记,金村把‘石头故事’讲成了‘致富经’。”陈美君说。
文化礼堂内,《小蜜儿畅游金村地质文化村》科普图书、岩石标本展陈,揭示了金村的转型逻辑:以地质为魂,将火山岩、古河故道等资源转化为文化IP,发展杨梅种植、民宿研学等产业。村民们用富含偏硅酸的山泉水浇灌果树,用山地轨道运输机高效采摘,更化身“地质解说员”向游客讲述家乡故事。“以前年轻人往外跑,现在家门口就能赚钱,这都是地质文化的功劳!”村民阿姨的话道出了发展实效。
(图为实践团成员与村民进行座谈交流。王金鹏 供图)
与村党委书记方四明的交流中,团队了解到金村正拓展地质研学、生态康养业态,计划3-5年让更多村民增收。“乡村振兴要‘塑形’更要‘铸魂’,金村以地质文化铸魂,为欠发达地区提供了‘后发赶超’的样本。”实践团成员表示,将立足专业,探索把家乡的地质资源转化为发展优势的可行路径。
校馆协同赋能,构建地学助力振兴的长效机制
为将实践经验升华为长效机制,实践团与浙江省地质博物馆展开“地质科普+乡村振兴”校馆联动,探索可持续助力模式。
(图为实践团与浙江省地质博物馆领导人员合影。王金鹏 供图)
在“山海浙江二十亿”主题导览中,博物馆科教中心主任周宗尧以“亿年地质长卷”讲述浙江从“汪洋”到“陆块”的变迁,18亿年前的变质岩、1.3亿年前的鸡血石等镇馆之宝,让团队深刻认识到“尊重地质规律是乡村振兴的前提”。
结合专业特色,实践团提出创新建议:建立“大学生科普志愿者库”,培训暑期讲解员服务乡村;开发“地质+土木”研学课程,将灾害防治与工程实践结合;打造“线上云游+线下实践”传播矩阵。这些建议得到博物馆认可,双方将共同打造“地质科普+乡村振兴”浙江样板。
(图为实践团与周宗尧主任进行座谈交流。徐佳其 供图)
“地质科学是乡村规划的基础,土木工程是乡村建设的骨架,两者结合才能让乡村既美又安全。”陈美君老师在“地质条件与乡村建筑选址”微课堂上的话,道出了团队的专业追求。
结语:以青春匠心,绘就振兴新篇
四天行程里,北方民族大学“塞上青杭”实践团跨越安吉、桐庐、仙居、杭州四地,以土木工程为笔、地质文化为墨,在实践中书写青春答卷:从余村“石头经济”到“生态经济”的转型启示,到东琳村“土木匠心”赋能文旅融合的创新探索,再到金村“地质+”模式激活共富密码的深度解码,青年学子以专业视角洞察乡村振兴的底层逻辑,更以行动自觉践行“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的誓言。实践团将以此次浙江之行为起点,持续推动地质科普与乡村建设的跨界融合,让土木工程的“硬技术”与文化创意的“软实力”双轮驱动,为更多乡村铺就“生态美、产业兴、百姓富”的可持续发展之路,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征程中展现青年担当。(北方民族大学 王金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