壮锦香囊“麽乜”蝶变新生:从端午挂饰到时尚首饰,非遗传承人女儿谈守艺与创新

2025-08-01 13:50:32 来源:  阅读量:
评论数: 贴     加入收藏夹
摘要: ————广西师大非遗调研团队探访国家级非遗麽乜技艺,传承人黄桂珍之女分享:匠心守护每一道工序,创新激活千年技艺近日,广西师范大学一支关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学生调研团队,深入探访了国

  ————广西师大非遗调研团队探访国家级非遗麽乜技艺,传承人黄桂珍之女分享:匠心守护每一道工序,创新激活千年技艺

近日,广西师范大学一支关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学生调研团队,深入探访了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壮锦技艺衍生出的独特小物件“麽乜”的制作现场。团队特别采访了自治区级传承人黄桂珍的女儿,聆听这位从小浸润在壮锦与麽乜世界中的年轻一代,如何解读这项古老技艺的当下与未来。采访揭示,在坚守传统核心工艺的同时,大胆融入时代审美进行产品创新,正为这门技艺注入蓬勃生机,也吸引着更多年轻目光。

“麽乜”,这个发音独特的壮语词汇,意指“神祖”,是壮族人民用壮锦等材料精心缝制的吉祥香囊配饰。传统上,它承载着祈福辟邪的深厚寓意,尤其在端午节为孩童佩戴。作为自治区级传承人黄桂珍的女儿,受访者从16岁起便跟随母亲学习这项指尖上的艺术。“看着妈妈做,觉得很有意思,就跟着一起做了。”她回忆道。

匠心:道道工序皆精髓,无捷径可走

当被问及制作过程中最具挑战性的环节时,黄桂珍的女儿给出了一个体现深厚匠心的答案:“其实每一道工序都很有讲究,并非说哪一个步骤特别关键,而是每一个步骤都至关重要。”从选料(壮锦布)、填充(特定香料或艾绒)、塑形、缝制到最后的装饰点缀,环环相扣,一丝不苟。这强调了麽乜制作技艺的整体性和对工匠耐心、细心的极致要求。

困境与转机:人才曾短缺,宣传焕新机

谈及技艺传承面临的最大困境,她坦言,在疫情前的相当长一段时间里,最大的挑战是“人才短缺”和“可能传不出去”的忧虑。“之前,可能说两三年前甚至更早,很多人都不知道(麽乜),也不愿意去做。”然而,转机出现在疫情之后。“这几年情况非常好,”她欣喜地表示,“这得益于我们当地的非遗办公室、旅游局非遗科的大力宣传推广。”随着旅游业的逐步复苏和文化宣传的深入,麽乜的认知度显著提升,“认识的人多了,不单只是传承有人了,销路也非常好。”这为技艺的存续和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创新:从端午挂件到时尚首饰,为传统注入新活力

面对时代审美的变迁,黄桂珍母女并未固守传统形态,而是积极拥抱创新。“有!”当被问及是否尝试过创新时,她肯定地回答。她回顾了麽乜的演变历程:从最初功能相对单一的端午节小挂件,到如今形态丰富多样的产品系列。

“五六年前开始,我们从一个小小的挂件,做成了现在的‘抱得竹篮’(寓意吉祥的造型)、有眼睛鼻子的福娃,”她介绍道,而更引人注目的是首饰类产品的开发,“耳环、胸针、发簪、压襟(传统服饰配饰)、挂链等等一系列都有。”这一创新举措,成功地将承载着古老文化基因的麽乜,从节令性的民俗符号,转变为融入日常生活的时尚饰品和精美工艺品,极大地拓宽了其应用场景和受众群体,为这项非遗技艺注入了全新的活力和市场竞争力。

寄语后学:静心沉淀,功到自然成

对于有志于学习麽乜制作技艺的年轻人,这位年轻的传承实践者给出了朴实而深刻的建议:“其实这个麽乜它不难的,只要是你能静得下心来做,你都能做。”她强调,入门的关键在于心态的沉淀。至于追求精进,“你要做得很好很精致,你就得经常去做,多做就可以了,它没有什么特别的‘技巧’,唯手熟尔,贵在坚持。”

结语:传承与创新的交响曲

黄桂珍女儿的讲述,生动展现了一项国家级非遗技艺在新时代的生存图景。它揭示了非遗保护的核心:既要一丝不苟地守护那些“道道工序皆精髓”的传统技艺内核,确保文化基因的纯正传承;也要敏锐洞察时代脉搏,勇于在表现形式和产品应用上进行创新突破,让古老技艺焕发新颜,真正“活”在当下。麽乜从端午香囊到时尚首饰的华丽转身,正是“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非遗工作方针的生动实践。这曲由匠心守护与大胆创新共同谱写的交响乐,不仅让壮锦麽乜技艺走出了传承困境,更点亮了非遗融入现代生活、吸引年轻一代的璀璨未来。(王彦哲  苗涵蔚 周依瑶 杨修罗 陶奕霏)

热门推荐
资讯图片
Copyright © 2009-2016   关于我们|广告服务|版权声明|联系方式|友情链接|豫ICP备07502457号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