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夏合肥,热浪裹着钢筋水泥的硬朗,在中建六局八建公司新站项目的工地上,正生长着细腻的温暖。作为主打“人文居住”的第四代住宅项目,这里始终践行着:“懂生活的建筑,先从懂建造者开始。”
工地角落的茶水亭里,大容量水桶装着清冽常温水,一次性纸杯与干净搪瓷杯并置,刚下钢筋绑扎岗的李师傅一饮而尽,额角汗珠未干,嘴角已扬起满足:“天热喝冰水闹肚子,喝烫水伤嗓子,这常温的正好,舒服又放心。”门卫室的储物柜里,藿香正气水、十滴水、风油精按类摆放,“按需取用”的提示贴得醒目——这些细节,是项目对工人健康的温柔守望。
七月合肥,正午气温常超35℃。项目早早调整施工时间:11点至15点暂停户外作业。工人可回宿舍避暑,或去休息室放松。项目还提前检查宿舍用电安全,提醒合理用空调,既避暑又养精神。
今年夏天,项目联合医院为工人安排免费体检,从血压、心电图到健康咨询,按班组错峰组织,统一派车接送。体检后,项目跟进报告,异常情况协助对接诊疗,让在外务工的工人多了一份健康保障。
“宿舍住得惯吗?有啥需要帮忙的?”项目负责人陈宜网常带着笔记本走进工人宿舍。前些天傍晚,他与工人坐在板房里聊天:有人提宿舍蚊子多,有人说楼道灯光暗,他一一记下。次日,纱窗便装上了,楼道灯泡也换了新。这些快速落地的改善,让工人真切感受到:需求被重视,被回应。
“咱们建的是第四代住宅,讲究‘人与自然共生’‘居住有温度’,可要是盖房子的工人都没感受到温暖,建筑的‘人文气’从哪来?”陈宜网在周例会上的话,道出了项目的初心——把对“人文关怀”的理解,先落实到对工人的每一份关照里。
如今,工地上的第四代住宅雏形渐显,空中庭院的框架正慢慢清晰。而那些藏在常温水里、体检单里、聊天记录里的关怀,不仅让工人干活更有劲头,更成了这座“人文住宅”最坚实的根基——毕竟,被用心对待的建造者,才能造出真正懂生活的房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