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基层治理的“棋局”中,减负不仅是“松绑”,更是“赋能”。从“文山会海”突围,向“数据孤岛”宣战,近年来,我们见证了从“形式主义”到“真抓实干”的作风转变。但要真正激活基层的“一池春水”,还需在制度的“毛细血管”里,寻找减负增效的长效密码。
基层减负,首在破除“形式主义”的“虚耗怪圈”。这警示我们:减负的关键,在于精简不必要的流程,让基层干部从“材料堆”和“会议桌”中解脱出来,将更多时间投入到民生实事中。无论是推行“无会周”制度,还是建立“数据共享平台”,都是在拆除形式主义的“围墙”,让基层治理回归“服务本位”。
为基层减负,要让“权责明晰”成为基层治理的“指挥棒”。某地推行“权力清单”制度,明确基层职责边界,杜绝上级部门随意摊派任务,基层工作效率大幅提升。这启示我们:科学的权责划分,是激发基层活力的“金钥匙”。通过完善“清单管理”,让基层干部清楚“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既能避免“层层加码”,又能提升基层治理的精准度,真正实现“权随责走、人随事走、费随事转”。
从“文山会海”到“真抓实干”,基层减负的每一步,都关乎民生福祉的厚度。当每一位基层干部都能轻装上阵,把精力聚焦在乡村振兴、民生保障等重点工作上,我们就能在基层治理的“最后一公里”,打通发展的“任督二脉”,为高质量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基层力量”。(镇康县凤尾镇人民政府汪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