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据上海证券交易所公告显示,大明电子股份有限公司(下称 “大明电子”)已正式提交主板注册申请,这意味着这家深耕汽车车身电子电器控制系统领域近三十年的企业,距离登陆资本市场迈出关键一步。
作为国内少数专注于汽车车身电子电器控制系统研发、生产与销售的专业企业,大明电子始终以 “成为行业领先、具备世界一流竞争力的综合解决方案供应商” 为目标。经过多年深耕,公司已构建起覆盖国内主流整车厂商的稳定合作网络,不仅与长安汽车、上汽集团、一汽集团、比亚迪等自主品牌保持深度协同,还进入了长安马自达、上汽大众、北京奔驰等合资品牌的供应链体系。更值得关注的是,其产品已成功打入福特、丰田、斯堪尼亚等国际知名车企的全球供应链,展现出强劲的市场渗透能力。在新能源汽车赛道上,公司同样布局深远,报告期内,比亚迪王朝系列、海洋系列,上汽荣威、一汽红旗、AITO 问界等多款新能源车型均搭载了其成熟产品,充分顺应行业电动化转型趋势。
业绩表现上,大明电子近三年呈现持续增长态势。2022 年至 2024 年,公司营业收入分别达到 171,345.67 万元、214,735.08 万元和 272,699.05 万元,扣除非经常性损益后归属于母公司股东的净利润分别为 14,285.58 万元、19,581.56 万元和 27,928.23 万元,连贯的增长曲线印证了其扎实的持续盈利能力。
支撑这份业绩的,是汽车产业在国家战略中的核心地位。作为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汽车产业是推动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的关键力量,而汽车零部件制造业作为产业基础,更是支撑其健康发展的核心环节。当前,在 “电动化、互联化、节能化、智能化” 的 “新四化” 转型浪潮中,汽车零部件及配件制造行业成为政策重点扶持的领域,一系列产业政策从提升电气化水平、优化能源结构、降低核心技术对外依赖等方面入手,为行业营造了高速发展的政策环境,也为像大明电子这样的企业提供了广阔的成长空间。
市场层面,汽车电子正成为驱动行业增长的新引擎。在政策、技术、环保与消费需求的多重作用下,我国汽车市场已从规模扩张转向结构升级,汽车电子作为核心支撑,行业整体增速显著。数据显示,汽车电子在整车成本中的占比持续攀升,中投顾问产业研究中心预测,到 2030 年全球汽车电子占整车价值比重将从 2020 年的 34.32% 升至 50% 左右。Statista 的研究则指出,全球汽车电子市场规模有望从 2020 年的 2,179 亿美元增长至 2028 年的 4,003 亿美元,年复合增长率约 8%。国内市场同样潜力巨大,前瞻产业研究院预计,2025 年中国汽车电子市场规模将达 1,412 亿美元,2026 年有望进一步增至 1,486 亿美元。
在这一背景下,本土汽车电子企业迎来 “出海” 与 “国产替代” 的双重机遇。随着技术不断成熟,一批具备头部品牌配套能力的国内企业逐渐突破国际厂商的技术壁垒,进入全球供应链。一方面,整车厂商为降本增效,更倾向于选择优质本土供应商;另一方面,供应链安全考量推动整车厂加速构建本土供应体系,这一趋势为大明电子等企业提供了扩大市场份额的契机。
与国际同行相比,国内汽车零部件企业的比较优势日益凸显。在劳动力成本、原材料成本等方面,本土企业的成本控制能力更为突出。在汽车行业竞争加剧的当下,整车厂商在保证产品质量的前提下,更愿意选择兼具价格优势与本土服务能力的供应商,零部件国产化趋势加速推进,这为优质本土企业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
面对行业红利,大明电子已制定清晰的发展战略。未来,公司将继续深化与头部客户的合作,同时积极拓展具有国际视野的新客户,在市场开拓上持续发力。产品层面,公司计划推广全车定制综合解决方案,提升产品附加值;技术研发上,将通过打造专业团队与完善 “两库文化” 巩固技术壁垒;管理层面,则以 “Tier 0.5” 供应商转型为目标,推行高效精益的管理模式。通过多维度发力,大明电子正稳步提升核心竞争力,向着 “全球一流供应商” 的目标迈进。
作为汽车电子领域的重要参与者,大明电子的成长轨迹既是中国汽车零部件产业崛起的缩影,也折射出本土企业在全球供应链中话语权提升的过程。随着主板上市进程推进,公司有望借助资本力量进一步扩大产能、深化研发,在汽车产业 “新四化” 浪潮中书写更具分量的行业答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