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赋能田间地头 川农学子助力通川农业升级

2025-07-29 14:05:51 来源: 周口网 阅读量:
评论数: 贴     加入收藏夹
摘要:2025年7月15日,四川农业大学资源学院“智耘沃土—丰禾点金助三农”社会实践团队深入达州市通川区三上村,开展了科技助农实践活动。团队紧扣乡村振兴主题,聚焦当地农业发展瓶颈,以“土壤改良-

2025年7月15日,四川农业大学资源学院“智耘沃土—丰禾点金助三农”社会实践团队深入达州市通川区三上村,开展了科技助农实践活动。团队紧扣乡村振兴主题,聚焦当地农业发展瓶颈,以“土壤改良-适配作物优选-产销渠道打通”三位一体的技术帮扶路线为核心,将专业知识与实用技术带到田间地头,为通川区农业增效、农民增收探索新路径。

实践启动前,成员们首先进行了系统的安全规范培训及专业技术强化。同时,团队积极与通川区相关部门对接,力求精准把握区域经济、社会及环境特点,使后续实践有的放矢。团队成员分工制作了农业技术推广宣传册和调查问卷。实践当日团队成员深入通川区三上村田间,将科技服务的触角延伸至生产一线,构建并落实了独具特色的“三级助农服务体系”。

种植模式革新,力促“一田双收”

团队将推广成熟的“魔芋-玉米套作”模式作为核心任务。面对面、手把手地向农户传授技术要点。这种“以高护荫、以肥改土”的巧妙组合,在实践中被证实能有效实现魔芋和玉米产量的同步提升,为农户开辟了实实在在的增收新渠道。

微生物科技改土,激活“沉睡”地力

针对通川区普遍存在的中低产田及复垦土地有机质含量低、基础肥力不足的核心难题,团队带来了两项关键“武器”——微生物固氮培肥技术与配套的土壤改良实用新型专利器具。队员们实地采集代表性土壤样品进行初步分析,筛选推荐适合当地土壤特性的高效生物炭产品。在田间地头,团队成员现场演示专用土壤改良器具的操作方法,并向农户详细讲解如何利用固氮菌等有益微生物来激活土壤微生物群落、加速有机质分解转化、固定大气氮素,从而从本质上提升土壤肥力与活力。这项“靶向治疗”的生物技术,唤醒了土地自身的生产潜能。

智慧农业赋能,推动精准种植

团队积极引入现代智慧农业理念,致力于为当地农业装上“数字引擎”。他们向农户介绍并示范如何利用简易传感器采集数据,以及如何通过基础的数据分析平台,更科学地指导施肥时机、用量和灌溉管理。团队在推广土壤精准施肥技术的同时,其核心技术能力也延伸至作物营养需求的精微调控领域。这种基于数据的精准化管理,不仅能显著提高水肥利用效率,更是推动当地传统农业向精细化、智能化、现代化管理转型升级的关键一步。

在开展三级技术服务的同时,团队成员同步完成了大量土壤样品采集与农情基础信息调查工作,组织了多场面对面的科普小讲座,累计发放技术宣传手册200余份,回收有效调查问卷100余份,将科技兴农、绿色发展的理念深植于农户心中。

基于深入的田间调研和反复的实践验证,团队成功凝练出“轮作作物-秸秆还田-化肥优化配施”等3项核心土壤肥力提升技术规程。这套规程针对性强、操作性强、易于推广,直指通川区中低产田和复垦土地有机质提升的关键瓶颈。此外,团队高度重视产业链后端衔接,积极推动“产加销”一体化发展,成效显著。实践期间,团队已成功推动当地合作社及农户与十余家农业企业签订了珠芽魔芋、伟隆108号玉米等特色农产品的生产种植意向协议,迈出了推动这些产品走向“规模化种植、产业化加工、品牌化营销”的关键一步。

从精准“把脉”土壤健康状况,到创新推广高效种植模式;从引入前沿微生物科技唤醒地力,到嫁接智慧农业推动精细化管理;从制定可落地的技术规程,到积极孵化地域特色农产品品牌并疏通产销渠道——四川农业大学“智耘沃土”团队的成员们,生动诠释了将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的责任担当,为科技赋能乡村振兴书写了充满希望的篇章。他们播下的不仅是增产增收的科技火种,更是通川农业迈向现代化、绿色化、品牌化发展的金色希望。科技“点金”,沃野生金的故事,正在通川这片充满潜力的土地上徐徐展开。(作者:高安君 )

热门推荐
资讯图片
Copyright © 2009-2016   关于我们|广告服务|版权声明|联系方式|友情链接|豫ICP备07502457号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