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赋能青春力量纹样织就非遗新篇

2025-07-29 10:05:57 来源:  阅读量:
评论数: 贴     加入收藏夹
摘要: 2025年盛夏,渝东南的群山峰峦叠翠,苗绣的彩线在绣娘指尖流转,数字代码在青年学子的屏幕上跳跃。中国民航大学“绣越苗岭,云上纹样”实践队踏上重庆秀山的土地,以脚步丈量苗绣非遗的传承脉络,用数字技

 2025年盛夏,渝东南的群山峰峦叠翠,苗绣的彩线在绣娘指尖流转,数字代码在青年学子的屏幕上跳跃。中国民航大学“绣越苗岭,云上纹样”实践队踏上重庆秀山的土地,以脚步丈量苗绣非遗的传承脉络,用数字技术为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秀山金珠苗绣搭建“云端家园”。传统与现代的交响,正在苗岭深处奏响。

田野调查:踏遍苗寨采集纹样密码

7月中旬的秀山,晨雾如轻纱笼罩苗寨,实践队的身影已出现在金珠苗寨的石板路上。队员樊珂妤、张煜佳等人带着高清相机、录音笔和笔记本,开启了为期7天的田野调查。这不是普通的走访,而是一场与时间赛跑的文化守护——许多苗绣纹样仅存于老绣娘的记忆和破旧的传世绣品中,亟待系统记录。

首站是82岁的苗绣传承人吴奶奶家。土家吊脚楼的堂屋里,挂满了祖孙三代的绣品:嫁衣上的“蝴蝶妈妈”纹样讲述着苗族创世神话,孩童背带上的“万字纹”寄托着平安顺遂的祈愿,围腰上的“花鸟纹”藏着对自然的敬畏。队员们屏气凝神,张煜佳举着相机从不同角度拍摄,镜头下的针脚细密如织,色彩在岁月沉淀中更显温润。“这‘打籽绣’的针法,要先把线绕在针上,再戳进布面形成小疙瘩,像天上的星星。”吴奶奶一边演示,一边用夹杂着方言的普通话讲解,黄莉媛赶紧打开录音笔,高伟业则在笔记本上快速勾勒针法示意图。

为集齐更完整的纹样谱系,实践队还走访了秀山非遗文化馆。馆内珍藏的清代苗绣披肩上,“龙凤呈祥”纹样与苗族图腾交融,见证着多民族文化的碰撞。队员们对照馆内的地方志文献,逐一核对纹样的起源与演变:“这组‘迁徙纹’,记录的是苗族先民从黄河流域南迁的历程,每一个折线都藏着路线密码。”樊珂妤一边标注,一边与馆长交流,确保纹样背后的文化内涵不被误读。

7天里,队员们拜访了2位传承人,采集到120余件绣品的原始数据,拍摄高清图片300余张,录制针法演示视频46段。暮色中的苗寨灯火点点,队员们整理当天素材时,常常为一个纹样的多层寓意争论不休,直到找到最贴切的解读才肯休息。“每一个纹样都是活的历史,我们不能漏掉任何一个细节。”孙健雄在实践日志里写道。

(图1:非遗传承人向绣娘与实践队展示苗绣)

数字转化:让古老纹样在云端绽放

离开苗寨,实践队的“战场”转移到了工作室。7月下旬至8月上旬,队员们进入数据处理的攻坚阶段,要将散落的纹样碎片编织成系统的数字网络。

工作室里,景佳一正用专业软件修复一张受损的绣品图片。由于老绣品褪色严重,原图中的靛蓝色几乎与黑色混淆,她反复调整色阶、比对实物照片,一点点还原“青出于蓝”的传统色调。“苗绣的色彩讲究‘三色为基,五彩为韵’,这不仅是技术活,更是对文化的理解。”她指着屏幕上的色卡解释,每一组颜色数据都要标注对应的染料来源——蓝靛草、黄栀子、茜草,确保数字还原不偏离传统。

另一边,滕云博正搭建数据库的分类体系。他将纹样按主题分为“神话图腾”“自然生灵”“生活场景”“吉祥符号”四大类,每类下再细分小项。“比如‘自然生灵’里,有单独的‘蝴蝶纹’‘鸟纹’,还有组合的‘蝶鸟共生纹’,要让使用者能像查字典一样方便。”他反复测试检索功能,当输入“蝴蝶妈妈”能立刻跳出相关纹样、针法、文化寓意时,团队成员都露出了笑容。

团队分工协作,樊珂妤统筹整体进度,核对文献与田野数据的一致性;高伟业整理访谈录音,将传承人讲述的纹样故事转化为文字注解;孙健雄则剪辑针法视频,配上字幕和步骤说明。8月上旬,数据库的雏形逐渐清晰:点开界面,左侧是分类导航,右侧是纹样详情,不仅有高清图片、色彩参数,还有传承人讲述的音频片段和针法演示动画。“就像给每一个纹样办了’数字身份证’。”队员们打趣道。

            (图2:实践队向绣娘学习苗绣)

共生共鸣:传承路上的双向成长

实践过程中,队员们与苗绣传承人的互动,成为最动人的篇章。在筛选数据时,绣娘们的经验往往能起到关键作用。一次,队员们发现两件“鱼纹”绣品看似相似,传承人却指出:“左边是‘单鱼’,寓意年年有余;右边是‘双鱼交尾’,代表子孙繁衍,不能归为一类。”这样的细节,让队员们深刻认识到:数字化不仅是技术操作,更是对文化语境的尊重。

8月中旬,实践队带着初步建成的数据库回到秀山,邀请传承人“验收”。当吴奶奶在屏幕上看到自己年轻时绣的嫁衣纹样被清晰呈现,还能点击播放自己讲解的录音时,眼眶湿润了:“这些老手艺,以后娃娃们在手机上就能学了。”年轻绣娘则更关注数据库的实用性:“能不能加个‘纹样组合’功能?我们设计新绣品时,能直接调用传统元素。”队员们认真记下建议,计划在后续更新中完善。

这场跨越山海的实践,让青年学子收获颇丰。樊珂妤说:“原来以为数据库只是技术产物,后来才明白,它装着苗族人的生活与信仰。”孙健雄制作的实践纪录片里,既有苗寨清晨的鸟鸣,也有键盘敲击的声响,两种声音交织成传承的旋律。

如今,“秀山金珠苗绣纹样数据库”已进入测试阶段,首批50条有效纹样数据正式上线。这些流淌在数字云端的苗绣纹样,不仅是非遗保护的新尝试,更是青年学子用专业所长守护文化根脉的生动注脚。当苗绣的彩线与数字的代码相遇,古老的纹样正在新时代绽放更绚丽的光彩,而青年学子们,也在这场传统与现代的对话中,读懂了传承的重量与创新的力量。

热门推荐
资讯图片
Copyright © 2009-2016   关于我们|广告服务|版权声明|联系方式|友情链接|豫ICP备07502457号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