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2日,汽笛长鸣,两列满载货物的“北向班列”分别从成都、攀枝花驶向山东;几乎同时,首列“北向班列”回程班列从青岛奔向四川,两列“大湾区精品班列”也在成都与广州间实现双向首发。
这不仅是几条新线路的开通,更标志着四川铁路货运“东西南北”四向大通道网络正式成型,中国经济最具活力的“四大增长极”首次通过钢铁动脉紧密相连。这张日益密实的铁路网,正悄然改变着区域发展的格局,更将实实在在的红利送进千家万户。
一条新动脉,削平物流“成本山”。长期以来,川货北上高度依赖公路,运价如“过山车”,成为了压在企业和消费者肩上的“大山”,而“北向班列”的开行,正是要啃下这块“硬骨头”。作为四川首条“公转铁”示范线,它将川渝的元明粉、钛精矿等大宗货物稳定、高效地送往山东港口,构建起“四川—黄河流域—环渤海—东北亚”的立体物流网。向南,“大湾区精品班列”更是快如闪电,最快仅需32小时即可抵达粤港澳,运输时间比之前缩短一半还多。成本降了,时效快了,这钢铁动脉削平的不仅是地理阻隔,更是横亘在区域间的物流“成本山”,而省下的真金白银,最终将惠及生产者和消费者。
一张协作网,激活区域“大循环”。新班列的意义,远不止于运货。它们如同强劲的“输血管”,让资金、技术、人才、产品在四大增长极间加速奔流、深度融合。更深远的是,一种崭新的跨区域产业协作模式正在轨道上成型,“内陆生产,沿海输出”与“沿海研发,内陆转化”的双向赋能格局初显雏形。京津冀、长三角、大湾区的创新资源沿着铁轨汇入成渝腹地,赋能产业升级;而成渝地区的特色产品和优势产能,也借此更顺畅地对接全国乃至全球市场。这一张钢铁编织的协作网,正在激活国内大循环的澎湃动能。
一股绿色风,吹响低碳“进行曲”。在追求高质量发展的今天,新班列体系还承载着重要的绿色使命。四川95%以上的北向货运依赖公路,能耗高、排放大的问题难以回避,而铁路运输天然具有运量大、能耗少、污染小的优势。多向班列体系的常态化运行,强力推动大宗货物“公转铁”,犹如一股强劲的“绿色风”,显著降低物流领域的整体碳排放水平。这不仅是对国家“双碳”战略的积极响应,更是为长江经济带生态优先、绿色发展铺设了一条货畅其流的“低碳轨道”。选择铁路,就是选择更可持续的未来。
当“北向班列”穿越山河连接渤海湾,当“精品班列”风驰电掣直抵珠江口,这张不断延伸的轨道网络,正以其稳定、高效、绿色的特质,为中国经济的高质量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强劲动力。我们有理由相信,将会有更多的“产业礼包”与“民生果实”沿着铁轨飞驰而来,让共同富裕的阳光照亮中国的每一寸土地。(闫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