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 月 26 日,2025 世界人工智能大会在上海盛大启幕,这场全球瞩目的盛会汇聚了人工智能领域的顶尖专家、业界领袖和创新企业。在首日举办的人工智能全球治理高级别会议暨人工智能标准化国际合作论坛上,由国网上海市电力公司经济技术研究院(以下简称 “国网上海经研院”)牵头的 “人工智能驱动的关键基础设施项目文件智能评审” 项目脱颖而出,成功入选 “全球人工智能赋能可持续发展十大卓越案例”,为全球可持续发展注入了 “中国智慧”。
电力基建评审的智能化革新
“人工智能驱动的关键基础设施项目文件智能评审” 项目聚焦于关键基础设施建设中的工程评审业务。传统评审模式面临业务量激增与人力资源紧缺的矛盾,国网上海经研院以人工智能技术为核心驱动力,深度对接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涵盖 SDG8 体面工作和经济增长、SDG9 产业创新和基础设施、SDG11 可持续城市和社区等多个关键领域。
在技术层面,项目首创 “轻量化模型 + 知识图谱 + 多智能体协同” 架构,基于多模态大模型,通过监督微调(SFT)、人类反馈强化学习(RLHF)等技术,将基础设施领域专业术语识别准确率提升至 92%,较通用模型高出 40%。同时,整合 3000 余篇规程规范与万份历史工程数据,构建动态更新的关键基础设施知识图谱,支撑跨文档联动审查与多专业协同决策。采用 Fast RCNN 与 Transformer 融合算法,突破多模态评审瓶颈,实现 CAD 图纸元件识别准确率 85%、技经表格数据提取精度 90%,并独创 “训推一体” 私域部署模式,保障数据安全合规。
落地应用方面,项目已在上海电网关键基础设施项目中全面铺开,覆盖线路工程、工程经济学、配网和变电等多种类型,计划推广至辽宁、江苏、福建等省市,并延伸至 “一带一路” 沿线的越南、哈萨克斯坦等国家。目前年支撑评审项目 4500 项次,预审效率提升 80% 以上,每年节约专家工时数万个,评审准确率超 90%。
人工智能 “解锁” 评审难题
国网上海经研院院长王晓晖在大会发言中指出,“在推动智能评审技术国际合作时,不同电网项目的技术规范、经济评价体系存在差异,这就导致智能评审模型的核心算法很难直接复用。对此,我们摸索出两个办法:一是把评审指标拆成‘核心项’和‘扩展项’,二是建立‘数据翻译’机制,将不同国家的项目数据转换成统一格式的中间数据,既保留原始信息,又能被智能评审系统识别,实现评审优化。”
王晓晖院长还表示,“人工智能驱动的关键基础设施项目文件智能评审” 项目不仅提升了评审效率,更在可持续发展领域发挥了重要作用。项目通过技术路径提炼与跨领域经验共享,为构建开放包容、合作共赢的可持续发展 AI 技术生态提供了重要支撑,助力全球迈向更加绿色、公正、繁荣的未来。
从上海走向全球
“人工智能驱动的关键基础设施项目文件智能评审” 项目在 2025 世界人工智能大会“全球人工智能赋能可持续发展十大卓越案例”的成功入选,标志着中国在关键基础设施评审领域的智能化解决方案得到了国际认可。这不仅是对国网上海经研院在人工智能与电力产业融合创新方面成就的肯定,更为全球关键基础设施工程评审智能化转型提供了可复制的中国方案。
在人工智能浪潮席卷全球的今天,国网上海经研院的这一项目无疑为世界展示了一个智能化、可持续发展的未来蓝图。随着项目的进一步推广和应用,其在推动全球基础设施建设高质量发展、促进可持续发展目标实现方面将发挥更大的作用,为构建更加美好的世界贡献更多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