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普语润阳谷地 文化助力富路宽 聊城大学国学经典“邮递员”团队开展“推普助力乡村振兴”暨暑期“三下乡”系列社会实践活动

2025-07-28 11:47:16 来源: 周口网 阅读量:
评论数: 贴     加入收藏夹
摘要: 为切实加大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推广普及力度,着力发挥推普在直播助农中的品牌塑造作用,打造乡村特色产品线上推广新场景,7月9日至7月13日,聊城大学国学经典“邮递员”团队赴聊城市阳谷县西八里营村开展&l

为切实加大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推广普及力度,着力发挥推普在直播助农中的品牌塑造作用,打造乡村特色产品线上推广新场景,7月9日至7月13日,聊城大学国学经典“邮递员”团队赴聊城市阳谷县西八里营村开展“推普助力乡村振兴”暨暑期“三下乡”系列社会实践活动。

团队聚焦“语言赋能+数字兴农”双轮驱动模式,创新实践并形成“推普强基”与“直播增效”两大特色。通过联合村党支部召开座谈会精准锚定实践重点:一方面开展系统化语言能力培训,鼓励村民用普通话讲解村史馆里的乡土故事,以此强化沟通自信、打破交流壁垒;另一方面结合座谈会收集村民需求,开展实战化电商技能指导,助力村民熟练掌握现代营销技巧。这些举措既拓宽了农产品销路,也为农民增收开辟了新路径,最终通过语言互通,为乡村产业兴旺与文化繁荣注入了新动能。

“语”润乡土凝共识 “规”范沟通聚合力

深化语言规范赋能,凝聚乡村治理文化动能。实践团队精心准备以“推普”为主题的文创书签和扇子,与村民互动交流、填写调查问卷,借此了解西八里营村的普通话普及情况、各年龄段村民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使用状况,为推普提供扎实的基础数据。调查显示,60% 的村民日常仅说方言,少数村民不会说普通话,且多数在家中不用普通话,整体普及情况较差。针对调研结果,团队在村党建会议室与村党支部展开座谈,村党支部书记对团队寄予厚望,提出“推普助力村务沟通、凝聚振兴合力”的共识,建立社会实践共建基地,开展普通话教学。

图为团队设计的文创作品。郭瑞晗 供图

实践团队运用网络资源,生动讲解普通话在日常沟通中的便利性。从“您好”“吃饭了吗”等基础问候,到实用的购物用语,队员们逐字示范、耐心领读、及时纠音。老人们学习热情高涨,认真跟读,努力克服发音难关,还通过集体朗诵《静夜思》等诗词,沉浸式感受普通话的韵律之美。通过学习不仅提高老人们的普通话水平,更在他们心中架起了通往更广阔世界的语言之桥梁。同时,团队在村史馆用“普通话讲解+乡音解读”的方式系统梳理村史脉络,结合乡土故事与村民深入交流,增强村民对“西八里营人”的身份认同,让文化传承有载体、精神共鸣有依托,为乡村振兴注入“精神+文化”双重动力。

图为团队成员一对一普通话教学。陈功名 供图

“云”销特产拓新路 “青”力赋能促共赢

深化数字文化赋能,激活乡村产业创新动能。实践团队以语言为媒、文化为魂、产业为基开展助农实践,依托数字技术打造“线上直播+特色农产品”销售矩阵。直播间内,队员化身“乡村好物推荐官”,借助直播设备展示阳谷县黑芝麻、番茄等特色农产品,以“高性价比+文化故事”吸引广大消费者。开播首日,点赞量与订单量持续攀升,为西八里营村的农产品线上销售积累了初步人气与订单。

图为团队成员直播助农。陈功名 供图

实践团队以“青春智富”为品牌内核,打造“乡音数播”助农新范式,通过“创新活力+数字传播”双轮驱动,构建起选品策划、直播运营、文化赋能的全链条能力体系。村民借此拓宽销路,实现18类特色农产品“触网出山”。团队还探索“语言+产业”融合模式,规范直播产品介绍用语,、植入村史文化,提升电商专业化水平并赋予农产品地域文化标签。这场“青春+数字”的助农实践,不仅让乡土特产“出圈”,更以“小直播”凝聚起乡村振兴的动能,为数字乡村建设提供具有参考价值的实践思路。

图为团队与村民座谈。陈功名 供图

推普声扬阳谷畔,直播助农暖乡田。聊城大学国学经典“邮递员”团队与当地建立社会实践共建基地,通过基地开展方言与普通话互动交流、农产品直播推介等特色活动,用青春智慧架起城乡对话桥梁,队员们收集整理200余条当地方言资料,通过方言对比教学帮助230余名村民提升普通话水平,同时开展多场助农直播拓宽农产品销路,用实际行动诠释新时代青年责任担当,为乡村振兴注入活力,在广袤乡村谱写动人青春乐章。

未来,团队将继续坚持因地制宜、注重实效的工作原则,推动形成更具可持续性的服务模式,让语言文化服务真正惠及更多乡村群众,不断深化服务内容,拓展服务范围,在保持现有特色的基础上,进一步探索现代科技与传统文化的融合路径,为乡村文化振兴贡献更多智慧和力量。(王俊彦 王智阳)

热门推荐
资讯图片
Copyright © 2009-2016   关于我们|广告服务|版权声明|联系方式|友情链接|豫ICP备07502457号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