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青岛的海风与潮汐之间,在玉堂紫砂艺术馆温润的光影之中,一把把形态各异的紫砂壶静默无言,却承载着千年华夏文明的密码,诉说着跨越时空的文化故事。自2019年成立以来,青岛市收藏家协会紫砂专业委员会(下称“紫砂专委会”)以吴玉堂会长为核心,以玉堂紫砂艺术馆为阵地,秉持“一壶纳天地,文化通古今”的宗旨,在“藏古纳新”理念引领下,架起了一座连接历史与当下、贯通本土与国际的文化桥梁,谱写了紫砂艺术传承与创新的时代华章。
古器为舟:沉淀千年文脉,守护文化基因
紫砂专委会的根基,深植于对传统紫砂文化的敬畏与系统梳理。玉堂紫砂艺术馆堪称一部“微缩的中国非遗紫砂文化史”。馆内珍品琳琅,从清代陈鸣远匠心独运的三足壶,到陈曼生题刻的文人圆腹壶,再到近代宗师顾景舟经典的三线壶……这些历经岁月洗礼的传世孤品,在明清家具的映衬下,温润的包浆依然闪烁着历史的光泽。
吴玉堂会长视这些古壶为“历史的见证者”和“文化的活化石”。他常言:“真正的藏家,是名副其实的保管员。”这份守护的使命感,源于其深厚的家学渊源。童年记忆中,物质匮乏的60年代,父亲用珍贵的核桃仁细细擦拭心爱的梅桩壶,那份珍视与壶中氤氲茶香所传递的简单幸福,早已将紫砂的精神价值具象化,烙印在他心底。八十年代,青岛博物馆前辈Z先生将毕生寻得的一批老砂壶郑重托付,更使他肩上的文化传承之责变得沉甸甸。2019年玉堂艺术馆的创立,正是将这份私人珍藏转化为公共文化资源的升华,让市民得以“触摸历史”,亲睹紫砂从实用器到艺术珍品的演变历程。
壶周三鉴(福周三见):以砂会友知音,碰撞思想火花
传承并非固守,而是活态的流动与共享。紫砂专委会匠心独具地打造了“紫玉砂韵·壶周三鉴”这一常态化文化品牌。每周三,无论风雨,艺术馆内茶香袅袅,壶韵悠长。活动以“一壶一故事”为核心,吴玉堂会长执壶在手,如数家珍。
当一把民国时期底钤“金鼎商标”、盖内落款“桂林”(冯桂林)的彩绘汲直壶呈现眼前时,他不仅解读其段泥调砂的工艺、汲直壶型源自“曼生十八式”的文脉,更深情诠释壶身彩绘的深意:一面菊花怒放、彩蝶翩跹,生机盎然;另一面泥绘对联“瑶池春不老,寿域日开祥”,寄托着万寿无疆的吉祥祝福,盖顶“万寿藤”纹样与之呼应。吴会长由此升华:“艺术是文化的具象,文化是艺术的根脉。
“壶周三鉴”的魅力在于其强大的凝聚力。它吸引了海内外热爱中国传统文化的人群:日照台属联谊会副会长王肇颖、青岛中欧贸易商会会长韩同纪、中国台湾制茶大师叶长育、紫砂藏家吴柏韋、日本茶文化协会副会长藤井真纪子、琦玉中日友好协会副会长张冲、旅日艺术家秦生……不同地域、不同背景的知音汇聚于此,以壶为媒,品茗论道。吴会长强调其意义:“在于让大家在交流中碰撞出思想的火花。”这种零门槛、深互动的平台,让跨越国界的文化对话在茶香壶韵中自然流淌,紫砂成为超越语言的无声使者。
紫器为桥:跨越山海国界,谱写友谊新篇
紫砂专委会的视野从未局限于青岛一隅,而是积极搭建国际文化交流的舞台。2025年7月3日,值中泰建交50周年之际,泰国普吉省省长商务顾问、泰国VIP集团总裁黄仁绍率团造访玉堂艺术馆。面对积淀深厚的中国紫砂珍品,泰国友人深深着迷。每一件藏品附有的详尽文化档案(泥料、工艺、纹饰寓意、年代归属),经由专家团队严谨考证,成为解读中国文化密码的钥匙。
吴玉堂借此文化平台,前瞻性地提出“紫砂+文旅”合作模式:以传统紫砂珍品作为文化象征进行交流展示,同时链接青岛茶文化资源,推动中泰文化深度融合。“合作不是单向输出,而是双向滋养,”他强调。这份情谊源远流长——早在20年前,吴玉堂便因紫砂与泰中艺术家联合会蔡义批会长结下深厚友谊。“20年的缘分,紫砂是无声的使者,它能跨越语言和地域的障碍,让不同国家的人感受到中国文化的温度。”吴玉堂的话语,道出了紫砂作为文化桥梁的独特魅力。此次访问不仅深化了文化理解,更促成了与泰国VIP集团等多方实质性的战略合作意向。
国际交流中,专委会善用巧思:或聚焦紫砂壶“透气不漏水”的材质特性,展示其与各类中国名茶相得益彰的冲泡适配性,让外国友人在品茗中直观感受其科学之美;或侧重解析紫砂作为艺术收藏品的工艺美学价值与文化内涵。面对文化差异,吴玉堂持开放包容的态度:“文化差异不是障碍,而是交流的契机。就像不同的茶适合不同的壶,不同的文化视角也能发现紫砂不同的美。”他憧憬着未来更深入的交融:“当泰国的‘大象纹样’出现在宜兴紫泥上,当日本的‘浮世绘’元素融入紫砂刻绘……那将是文化交融的最美印记。”
藏古纳新:接续传统薪火,焕发时代生机
“藏古不是简单的收藏,而是对传统工艺、文化的敬畏与传承;纳新也不是盲目创新,而是让紫砂在当代找到新的表达。”吴玉堂的这句话,精准概括了紫砂专委会的核心发展理念——“藏古纳新”。
在守护历史文脉方面,专委会视古壶为研究紫砂史的“活教材”,其材质、造型、时代印记都是无价的财富。CCTV《艺术传承》镜头下的镇馆之宝“陈鸣远三足壶”,其传奇流转(从青岛博物馆初代馆员青州收得,历经Z老先生托付,最终成为玉堂珍藏)正是“器物择主,文化择人”的生动体现。吴玉堂强调,他们这代人肩负双重使命:既要当好紫砂的“守夜人”,精心守护这些文化瑰宝;更要做文化的“点灯人”,将其中蕴含的智慧与光芒传递下去。
一直以来,紫砂专委会秉持积极主动的态度,怀揣着对传统的敬畏,与宜兴陶瓷行业协会、行业专家构建紧密联系,展开深度交流。参与陶瓷艺术文化节,并与紫砂工艺大师们进行面对面、深层次的探讨,从工艺传承到文化创新,全方位挖掘探讨紫砂文化内涵,凝聚智慧与力量,携手推动紫砂文化新发展。
吴玉堂会长与宜兴陶瓷行业协会史俊棠会长一起参观交流紫砂文化
在激活当代表达方面,紫砂专委会展现出蓬勃的创新活力。活动策划上,除“壶周三鉴”这一核心品牌外,在青岛市文联的指导下,还成功策划了多场“紫砂暨艺术展”,例如以庆祝建党、建国为主题的系列展览,吸引了大量市民参与并获得媒体广泛报道。传播方式上,积极拥抱新媒体时代,运用公众号“紫砂委”、视频号“青岛紫砂艺术鉴赏”等平台矩阵,线上分享珍贵藏品、传播专业知识;同时,精心编辑多语言版《中国紫砂艺术》专著,旨在以图文并茂的形式向世界讲述紫砂故事,助力中国文化“走出去”。跨界融合上,在2025年5月隆重启幕的青岛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体验中心,紫砂专委会与青岛日报社联合,倾力打造了紫砂紫檀家具展示专区。沉稳厚重的紫檀纹理与温润质朴的紫砂器物交相辉映,与“燕京八绝”等艺术瑰宝共同勾勒出气势恢宏的东方美学长卷。通过精心设计的沉浸式场景,让青少年得以亲手触摸、感知,真切体会古老文化在新时代焕发的蓬勃生机,完美实践了体验中心“数字化展陈+活态化体验+教育实践+文创孵化”四位一体的创新模式。学术支撑上,2024年设立的“中国文物艺术品鉴鉴定基地”,有效汇聚了岛城众多专家学者资源,为广大的文物艺术品爱好者提供了权威可信的交流平台,显著提升了专委会的专业性和行业权威性,为紫砂文化的长远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扬帆致远:立足青岛胸怀寰宇,文化为楫驶向未来
成立六载(2019-2025),青岛紫砂专业委员会从文化传承的坚定守护者,逐步成长为繁荣收藏事业、推动城市文化建设的生力军。它让紫砂艺术从深闺雅玩走向广阔天地,成为青岛一张闪亮的“文化名片”。
展望未来,专委会蓝图清晰,决心在多个维度持续发力:深化平台建设,致力于打造更专业、更具权威性的全国性紫砂收藏交流与研究高地,进一步巩固青岛在紫砂文化传播版图中的核心地位;强化学术支撑,深化与山东大学、青岛大学等高校及科研机构的紧密合作,深入挖掘紫砂文化蕴含的哲学内涵、独特美学价值、精湛工艺科学及其潜在经济价值,为紫砂文化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理论动能;拓展国际对话,持续推动紫砂文化“走出去”,深化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特别是东南亚地区的文化交流与合作,积极探索更多如“紫砂+文旅”的创新融合模式,让紫砂真正成为传递东方智慧、促进世界文明互鉴的通用语言;拥抱创新业态,积极响应国家文化强国战略和文化产业新质生产力发展的时代要求,主动寻求与拥有丰富资源的文旅投资集团、具备国际视野的文化传播机构以及致力于文化传承的爱国企业家的战略合作,共同谋划打造国内一流的中国传统文化艺术馆,不断探索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的新路径。
砂壶虽小纳乾坤 文脉悠悠向未来
从父亲手中那把被核桃仁擦拭得温润发亮的梅桩壶,到玉堂艺术馆里跨越明清的传世珍品;从“壶周三鉴”中各国知音的茶香论道,到中泰建交纪念时以紫砂续写的情缘;从非物质文化遗产体验中心里青少年好奇的触摸,到多语种专著向世界讲述紫砂故事——青岛紫砂专业委员会的故事,是吴玉堂及其团队以紫砂为笔,饱蘸文化深情书写的守护传奇。
“紫砂壶的矿砂里藏着五千年文明的基因,每一次制壶,都是匠人用双手在与历史对话;每一次品茗,都是茶客借茶汤在与文化共鸣。感谢中国宜兴人一代一代人的付出和坚守,感恩他们对紫砂事业发展所作出的不遗余力的探索和贡献!”吴玉堂会长的话语铿锵有力,道出了紫砂的永恒价值。在“藏古纳新”理念的指引下,青岛紫砂专业委员会正以紫砂为舟,文化为楫,承载着中华文明的智慧与温度,在浩瀚的世界文明星河中,坚定前行,让这一门独特的中国非遗艺术,绽放出跨越时空的璀璨光芒,谱写更多动人心魄的文化交流乐章。砂壶虽小,确然容纳着天地乾坤;传承之路漫漫,唯以文化为根基,方能扬帆破浪,驶向更加辽阔深远的未来。(何良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