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助人”到“互助”|成华区青龙街道创新构建双向赋能情感支持网络

2025-07-28 09:26:33 来源: 周口网 阅读量:
评论数: 贴     加入收藏夹
摘要: 青龙街道社工介入服务类社会救助示范项目(以下简称“项目”)于2025年7月17日至25日成功开展“温暖守望”互助小组系列活动。本次小组共设六节主题课程,采用“心-社联动”机制,特邀国

 青龙街道社工介入服务类社会救助示范项目(以下简称“项目”)于2025年7月17日至25日成功开展“温暖守望”互助小组系列活动。本次小组共设六节主题课程,采用“心-社联动”机制,特邀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全程提供专业心理支持,采用“一对一结对+团体成长”双轨并行的运作模式,聚焦困难群体内生动力的激发与社会融入能力的提升,积极探索构建“双向赋能、互促共进”的长效互助机制。

活动共促成10对社区志愿者与困难群众建立深度联结关系,累计服务逾100人次,致力于破解传统社会救助中帮扶者与受助者角色固化、情感互动薄弱、支持链条断裂等现实难题,着力搭建一个可持续、有温度、可复制的社区支持网络。

在小组初期阶段,活动精心设计“标签撕除”环节,引导参与者主动反思并打破对困难群体的刻板印象与偏见,重塑平等尊重的认知基础。与此同时,融合传统手工艺文化,开展竹编扇制作体验,巧妙引入角色互换情景模拟——如低保对象与志愿者身份对调——让组员在动手协作中深刻体悟“每一片竹篾都需温柔接住”的共情哲理。这一沉浸式设计有效促进了困难群众与志愿者之间的情感共鸣与信任建立,悄然瓦解了传统救助模式中冰冷的角色壁垒。

进入第三、四节活动,重心转向能力锻造与“激励的艺术”。通过趣味盎然的“你画我猜·高光时刻”互动游戏,运用优势视角理论,鼓励组员挖掘自身潜能,将个人特长以绘画形式生动呈现,并转化为可共享、可传递的互助资源;在“有效沟通技巧”训练环节,借助拼图协作挑战,引导组员实践“观察—感受—需求—请求”非暴力沟通四步法,在模拟冲突与和解的情境中锤炼倾听与表达能力。组员们不仅掌握了高效对话的核心技巧,更在实践中显著提升了互助服务的信心与自我效能感,实现了从“我能被帮助”到“我亦能助人”的心理跃迁。

随着小组步入尾声,为保障互助关系的持续延展,社工团队联合心理专家创新推出“压力与情绪管理”专题模块。组员通过“气球书写压力源”的行为艺术,将经济困境、健康焦虑、家庭负担等无形压力具象化书写于气球之上,并在集体捏爆仪式中完成情绪的释放与疗愈;随后辅以专业的“478呼吸法”训练,以及“接纳—共情—重构”三阶情景模拟演练,系统提升心理韧性与协同应对危机的能力。小组终章以“陪伴的意义与方法”为主题,通过亲手制作扭扭棒纪念信物、书写《给未来的自己》承诺信并封存于“时光信箱”中,赋予陪伴以仪式感与时间维度。这一充满温情的创意设计,将定期探访、耐心倾听、情感支持等日常陪伴行为具象化、可视化,并成功延伸至现实生活场景,标志着支持网络从活动场域向日常生活的深度渗透与自然转化。

“温暖守望”互助小组的成功开展,构建起“个体赋能(潜能发掘)—精准配对(结对互助)—社区辐射(网络构建)”三位一体的阶梯式支持体系,推动受助者实现从被动接受救助到主动参与互助的生态转型,真正实现“助人自助”的社会工作理念。展望未来,该项目将持续深化创新探索,优化服务路径,进一步将“双向赋能、情感联结、持续陪伴”的互助理念深度融入社会救助体系,致力于为困难群众营造一个更有尊严、更有力量、更有温度的生活环境,显著提升服务类社会救助的专业效能与人文关怀品质,为探索可持续、有温度的服务类社会救助模式提供特色化的“青龙经验”。

热门推荐
资讯图片
Copyright © 2009-2016   关于我们|广告服务|版权声明|联系方式|友情链接|豫ICP备07502457号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