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青砖黛瓦间藏着乡愁,榫卯梁柱里记着历史。面对古民居因岁月侵蚀而逐渐消逝的困境,宁波职业技术大学“浙里榫魂・数境传薪”暑期实践团队联合宝略科技,以无人机航拍、三维激光扫描等数字技术为古民
青砖黛瓦间藏着乡愁,榫卯梁柱里记着历史。面对古民居因岁月侵蚀而逐渐消逝的困境,宁波职业技术大学“浙里榫魂・数境传薪”暑期实践团队联合宝略科技,以无人机航拍、三维激光扫描等数字技术为古民居建立精准数字模型,为历史遗产保护开辟新路径。
古民居之困:亟待守护的 “活态历史”
“很多古民居的木构榫卯已经开始腐朽,再不记录,可能就永远消失了。” 实践团队在走访宁波多地古民居时发现,这些承载着地域民俗与营造智慧的建筑,正面临三重挑战:木质结构因风雨侵蚀出现开裂、朽坏;部分建筑因缺乏系统修缮方案,原貌逐渐改变;年轻人对传统建筑的认知日益模糊,文化记忆面临断代。
在一处古民居,团队看到梁架上的 “燕尾榫” 已出现松动,墙体裂缝导致部分卯眼变形。“这些细节一旦消失,不仅是建筑的损坏,更是古人工艺智慧的流失。” 团队成员华佳荧感慨道。

图为实践团成员观察宁波总工会旧址建筑榫卯结构
数字建模:给古民居 “拍张三维身份证”
如何让古民居“永葆青春”?实践团队在宝略科技的技术支持下,探索出一套“空地一体”数字建模方案:无人机从高空完成建筑整体布局与屋顶风貌的全景扫描,生成厘米级精度的俯视图;地面三维激光扫描仪则聚焦细节,以每秒百万点的采集速度,记录砖缝、瓦当、榫卯节点的纹理与尺寸。
“传统测绘可能需要 3 周,数字技术 3 天就能完成,且数据误差不超过 2 毫米。” 宝略科技技术人员介绍。过程中,团队曾因山区古民居被茂密植被遮挡,无人机多次撞线;也因相邻建筑共用墙体,需反复校准扫描参数。但通过优化航线设计、叠加红外成像技术,最终攻克难题,完成了10处濒危古民居的数字建模。

图为宝略科技有限公司工作人员介绍榫卯技艺当前最新应用情况
数字新生:让古民居在云端“活”起来
这些数字模型正释放多重价值:在保护层面,为修缮团队提供精准数据支撑,避免 “破坏性修复”;在研究层面,学者可通过模型分析不同地域榫卯工艺的差异,梳理浙东建筑文化脉络;在传播层面,借助 VR 设备,公众可 “云游览” 古民居,指尖滑动就能放大查看梁架上的雕花、门窗上的纹饰,甚至能看到墙体裂缝的演变轨迹。
“数字技术不仅保存了古民居的‘形’,更留住了它的‘魂’。” 团队成员表示,下一步将推动建立 “浙江古民居数字档案馆”,让更多人通过科技触摸历史,让乡愁有处安放。

图为宁波职业技术大学“浙里榫魂・数境传薪”暑期社会实践团队合影
文字:楼佳、刘念、马学俊
摄影:蔡芯怡、陈浩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