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7月,在贺兰山东麓的星光村,悠扬古朴的“泥哇呜”音乐迎来了一群特殊的传承者。北方民族大学设计艺术学院“艺术赋能·文化传承”社会志愿服务实践团师生一行,于7月14日至20日深入宁夏贺兰县星光村,开展了一场以非遗活态传承为核心的社会实践。他们用设计的力量,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泥哇呜注入青春活力,探索文化振兴赋能乡村振兴的新路径。
黄河胶泥:自然馈赠的“乐器密码”
“取料得等雨后,黄河水退去时,最上层的悬浮胶泥像龟裂的‘巧克力板’,这是做泥哇呜的好材料。”在与非遗传承人杨达吾德的座谈中,实践团成员第一次近距离了解到泥哇呜的取材奥秘。这种富含二氧化硅和三氧化铁的黄河沉积泥,需经一年沉淀、捶打、淘洗,才能达到“柔若无骨却韧如发”的质感,而胶泥的延展性直接决定了乐器的音色。
杨达吾德介绍,经过处理的黄胶泥可塑性极强,能被塑造成多种造型,常见的有鱼鸟、牛角、牛头、扁豆等形式,每一种形状不仅是外观的呈现,还与音色的共鸣效果息息相关。队长张家杰在笔记中写道:“每一块胶泥里都藏着自然的配方,而匠人的双手能让它变成会唱歌的生命,这是机器无法复制的匠心。”
图为非遗传承人杨达吾德为团队成员讲解泥哇呜取材用料方面的讲究。 伍风云 供图
火与土的涅槃:窑变中的音律革命
实践团在参观泥哇呜窑炉时,听杨达吾德详解烧制工艺里的“温度密码”。“泥坯在氧化焰与还原焰中会从土黄变青黑,温度每升100度,金属氧化物就会置换出不同音色。”他指着窑炉介绍,740℃烧制的泥哇呜音色沉闷如埙,而1200℃烧制的器物则清越似笛。
从最早的两孔、音域不足五度,到如今能吹奏十二平均律甚至半音阶,泥哇呜的进化离不开对窑火的精准掌控。杨达吾德表示,器身的贺兰山岩画纹饰不只是装饰,火焰掠过凹陷处时,气流震颤会形成独特的“火痕音效”。队员们认真记录着不同温度对应的音色变化,深刻体会到“火与土的涅槃”中凝结的传承智慧。
图为星光村非遗传承人杨达吾德与团队指导教师在工作坊观摩生产流程。 伍风云 供图
传承之困:在流量与坚守间寻找平衡
“我做泥哇呜30年,徒弟不到10人。”杨达吾德的叹息道出非遗传承的普遍困境。团队调研发现,星光村的年轻一代对继承这门传统技艺普遍缺乏热情,核心症结在于经济效益的落差:“耗时久、回报低”的现实,让不少年轻人望而却步。
“年轻人更倾向于选择见效快、收入稳定的工作,愿意沉下心来钻研这门手艺的寥寥无几。”实践团成员深刻认识到,非遗传承的可持续性,不仅需要文化情怀的维系,更需构建合理的价值回报机制。正如团队成员伍风云所言:“我们在文创设计中着重平衡文化价值与市场需求,正是希望通过创新让传统手艺产生更可观的经济价值,为传承注入实际动力。”
图为星光村非遗传承人杨达吾德为实践团吹奏泥哇呜。 伍风云 供图
文创突围:让非遗“活”在当下
通过对泥哇呜制作工艺、纹样特色及村民需求的系统调研,实践团明确了“传统符号现代化、实用功能艺术化”的文创开发方向。团队发现,泥哇呜的鱼形、牛角形造型等具有独特识别度,而年轻消费群体更青睐兼具文化内涵与实用价值的产品,据此将文创设计聚焦于日常用品与装饰摆件两大类别。
在具体品类规划上,实践团决定开发融入泥哇呜元素的文具套装、桌面摆件等,既保留“火痕音效”“黄河胶泥”等核心文化符号,又通过简化造型、优化材质降低生产成本。同时,针对企业礼品市场,设计可定制LOGO的泥哇呜迷你套装,搭配非遗工艺手册,实现文化传播与商业价值的双重落地。
图为实践团调研后商讨文创制作方向。伍风云 供图
尾声:泥土中的未来之歌
“呜——呜——”杨达吾德拿起一只泥哇呜吹奏起来。悠扬的乐声里既有黄河涛声的粗粝,又有草原风的辽阔,让在场的队员们沉醉其中。这不仅是实践团一次现场聆听泥哇呜演奏的机会,也是对“非遗活态传承”最生动的诠释。
带队教师徐双全说:“这次实践让学生们明白,非遗传承不是简单的复制,而是用青春力量让老技艺接得住时代的新火苗。”当设计灵感遇见黄河胶泥,当高校智慧融入乡村振兴,这缕从星光村窑炉里升起的非遗新韵,正成为文化传承与青年成长的双向奔赴。(高娇 吴江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