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 年盛夏,安徽广德柏垫镇大刘村的明清徽派古宅内暑气渐消,合肥工业大学宣城校区暑期 “三下乡” 实践团队的青年学子们正围着《岳阳楼记》石刻驻足沉思。这座由古宅改建的范仲淹纪念馆里,“先忧后乐” 的木雕楹联与青年们的热烈讨论交织,一场跨越千年的精神对话在此展开 —— 这是该团队以 “家国情怀与红色传承”为主题的社会实践活动现场,更是新时代青年在历史文脉中汲取奋进力量的生动实践。
一宅藏风骨:千年精神的当代载体
坐落于广德刘福桥村大刘村民组的范仲淹纪念馆,占地 260 平方米的两层院落里,灰瓦白墙间透着徽派建筑的古朴雅致。“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木雕楹联与《岳阳楼记》全文石刻相映成趣,“宁鸣而死,不默而生”的题字则道出范仲淹以天下为己任的文人风骨。
展馆内,泛黄的《范氏宗谱》、范仲淹手书诗集等文物静静陈列,诉说着这位北宋名臣与广德的深厚羁绊。史料记载,广德是范仲淹 “出将入相”"仕途的起点,其两支后裔在此扎根繁衍千年,为这片土地注入了 “忧乐天下”的精神基因。正如北宋宰相韩琦所评:“其材前不愧于古人,后可师于来哲”,这份跨越时空的精神遗产,如今成为滋养青年成长的文化沃土。
两院话传承:忧乐精神与红色基因的共鸣
“‘先忧后乐’与共产党人‘为人民谋幸福’的初心,本质上是相通的!”在纪念馆二楼的文化交流厅,团队成员望着墙上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书法作品,展开了热烈讨论。实践团队指导老师指出,范仲淹 "行求无愧于圣贤,学求有济于天下" 的追求,与革命先烈舍生取义的担当、当代青年实干报国的情怀一脉相承,都是 “以民之忧为忧,以民之乐为乐”的生动诠释。
这种精神共鸣在展馆的细节中处处可见:欧阳修 “公少有大志,每以天下为己任”的评语旁,摆放着该校 “八秩报国 青年实干”的实践旗帜;苏伯衡 “乐在人后,忧在人先”的题跋边,是大学生们记录乡村振兴见闻的调研笔记。历史与现实的对话,让“红色基因”有了更鲜活的注解 —— 它不仅存在于革命岁月的硝烟中,更流淌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血脉里。
一村见初心:从文化传承到乡村振兴的实践
“建馆时大伙凑钱出力,是‘先忧’;如今游客来了,开民宿、卖土产挣了钱,就是‘后乐’!”"大刘村村民范大爷的话,让学子们对 “忧乐精神”有了更真切的理解。据介绍,纪念馆建成后不仅成为当地文化地标,更带动了乡村旅游发展,村民们在守护文化遗产的同时,吃上了 “旅游饭”,让千年古训照进了现实。
跨越千年,“忧乐天下”的精神从未褪色。当青年学子的脚步踏响古宅的青石板路,当 “先忧后乐” 的古训与乡村振兴的号角同频共振,这场实践活动早已超越了简单的参观学习 —— 它是一次历史与现实的握手,是红色基因与传统文化的交融,更是一代青年以行动践行 “强国有我”的生动宣言。团队成员马同学在实践日记中写道:“范仲淹在广德起步时心怀天下,今天的我们站在乡村振兴的田野上,更应读懂‘忧’是担当、‘乐’是坚守。”(通讯员 马国强 张梦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