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秦巴山脉的褶皱深处,保康县的层层梯田上,一片片金黄的烟叶迎风舒展。十年前,它们是贫瘠土地上的希望火种;十年后,它们化作打开乡村振兴之门的“金钥匙”。保康县烟草专卖局(营销部)以十年如一日的坚守,将烟叶产业锻造成富民强县的支柱产业,书写了一部“绿叶子”变“金叶子”的奋斗史诗。
从帮扶山村迈向致富新村
2015年,精准扶贫的号角吹响。面对“八山一水一分田”的困境,保康烟草以产业为犁,创新“政策链、技术链、产业链”三链融合模式,深耕烟田沃土。
图为保康县局(营销部)为马良镇云旗山村修建的沥青路
政策甘霖润根基。修建近50公里产业路20余处水利设施,让山坳里的烟田连通世界;推行“订单农业”,2000余户烟农从此告别“看天吃饭”。
技术活水提品质。“金叶技术团”的足迹遍布山乡,十年间开展培训60余场,6万余人次烟农成为科技种烟能手;“井窖式移栽”“绿色防控”技术落地,亩均增收3%左右;7个标准化烟站提供全流程服务,从育苗到分级全程护航。
产业动能拓新路。“烟+N”复合种植模式让土地效益跃升近50%,烟田里轮作的红薯、大豆鼓了农民腰包;官斗村、麻坪村等地的“金叶观光走廊”年引客上万人,农户户均增收近7万元;1000余名职业烟农中,约40%以上是曾经的脱贫户。
十年深耕,金色答卷写满青山。翻开保康烟草的帮扶账本,跃动的数字见证山乡巨变。烟农腰包越来越鼓,户均收入连续十年翻番的增收曲线,是产业赋能最有力的注脚。在烟草部门的帮扶下,累计帮助22个行政村开启安全饮水工程、灌溉沟渠、产业路修建和环境整治,民生根基悄然夯实。
从肩挑水桶迈向精准滴灌
受小气候的影响,地处荆山余脉的保康烟区烟叶生产常年面临“卡脖子旱”的难题,而传统灌溉方式用水量大,而山区水源紧张、伏天运水抗旱成本较高,为解决这一难题,保康县烟草专卖局(营销部)驻村工作队积极引入“水囊+滴灌”,通过现场演示讲解“水囊+滴灌”节水灌溉模式操作要点与方法,并在烟区开展示范验证,进一步解决了“卡脖子旱”难题。
图为驻村工作队向水囊中蓄水保移栽
今年5月,保康烟草遭受了一场罕见旱情,烟田干裂、垄体无墒,保康县烟草专卖局(营销部)驻村工作队,组织烟农在田间安装水囊,铺设滴灌带,协调运水车从附近的水源地运水,经过奋战,烟叶扛大旱、保移栽攻坚战圆满收官。
地膜覆盖的银色波浪间,嫩绿烟苗正迎着夏风生长,整齐划一的烟垄上,一条条黑色滴灌带就像一条条毛细血管,为烟叶稳产保收架好了大梁。
从经验种烟迈向“智慧”种烟
站在十年辉煌成就的新起点,保康烟草的振兴蓝图正融入深刻的数字基因,推动传统烟叶生产向智慧农业加速跃迁。
图为保康县烟田里的“智慧气象”设备
“智慧烟田”重构生产模式。田间地头的传感器网络实时感知土壤墒情、养分、气象数据;无人机执行精准植保,极大提升作业效率;智能化灌溉系统精准供水,有效应对极端气候挑战。
“数字大脑”贯穿全产业链。从智能育苗工厂的精准调控,到烘烤工场的物联网设备实时监测温湿度曲线,实现全链条数据的互联互通与智能决策,驱动产业向精准化、智能化方向升级。
“数据驱动”引领精准决策。汇聚历年生产数据、气象信息、市场动态,构建大数据分析模型,为烟农种植规划、风险防控和优化生产技术提供科学支撑。
从4万余亩烟田上的筚路蓝缕,到智慧农业的星火燎原,保康烟草用十年证明,一片叶子,可以染绿群山,点“绿”成金。当秦巴山区的晨雾散去,蜿蜒的产业路尽头,金色烟叶铺就的振兴之路,正通向更加丰饶的明天。(王发明、王雪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