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溯红色足迹,青春接力传承。为深切感悟革命先烈的家国情怀,传承红色基因,筑牢理想信念,进一步增强青年学生的历史使命感与时代责任感,7月18日到19日,山东理工大学向日葵暑期社会实践团怀着肃穆崇敬之心,走进位于山东省济南市长清区的石麟山烈士陵园,开展一场以红色家书为纽带的庄严肃穆的缅怀实践活动。
图为实践团成员走进石麟山烈士陵园。山东理工大学林予淳提供
青山松柏铭忠魂,陵园对话传薪火
青山巍巍铭忠骨,松柏苍苍守英魂。济南市长清区石麟山烈士陵园静卧于石麟山南麓,背依层峦叠嶂,前望沃野平畴。作为重要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这里安息着百余位为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社会主义建设英勇捐躯的烈士,他们的英魂与山河同在,精神与日月同辉。每一方墓碑,都是一部用生命写就的史诗;每一件遗物,都是一颗赤诚初心的见证。这里不仅是缅怀先烈的圣地,更是一座永不褪色的红色课堂,以无声的教诲传承着信仰的力量,激励着后人砥砺前行。
踏访陵园初晤贤达,对话英烈共话传承。实践团成员与石麟山烈士陵园的领导进行了亲切而庄重的交流。陵园领导详细介绍了陵园的历史沿革、烈士事迹以及红色教育工作的开展情况,特别强调了红色家书作为连接先烈与时代的精神纽带,对于青年成长的特殊意义,希望同学们能从家书中读懂信仰的力量。交流结束后,全体成员在革命英雄事迹展览馆前合影留念,将这份跨越时空的精神对话定格成永恒的记忆。
遗物无声诉忠烈,家书有字砺初心
"史册凝壮志,遗物见丹心。"在李伟主任的引领下,实践团成员步入革命英雄事迹展览馆参观学习。李伟主任依托展馆内的书信手稿、战斗遗物等珍贵史料,深情讲述了不同历史时期烈士们的抗争历程与精神风貌。其中,蔡振华烈士的展区尤为撼动人心,展柜中泛黄的家书、磨损的军用水壶、斑驳的钢枪,无声地诉说着他在艰苦环境中坚守信仰、冲锋在前的英雄事迹。实践团成员们驻足良久,屏息凝神,于家书字句间感受着他对家人的无尽眷恋与对革命的忠诚,随后共同瞻仰了展馆中央的烈士纪念墙,墙上镌刻的每一个英名,都如同一座不朽的精神灯塔,永恒照亮青年奋进的航程。
图为李伟主任为实践团成员讲解。山东理工大学林予淳提供
青衿净域表虔敬,赤子回书诺担当
躬身祭英烈,净碑寄哀思。次日,实践团成员以实际行动深切缅怀先烈,分组开展陵园清洁与祭扫活动。同学们手持扫帚、抹布等工具,小心翼翼地拔除墓碑旁杂草,清扫落叶,拂去尘埃,让每一处安息之地都洁净无瑕、庄严肃穆;轻缓的擦拭中,‘烈士之墓’与先烈英名重现光华。劳动全程,无人喧哗,唯有轻柔的动作与深沉的敬意流淌其间,仿佛生怕惊扰了长眠的忠魂。清洁礼毕,成员们将精心准备的“给烈士家书的回信”轻轻放在墓碑前——信中饱含对先烈牺牲的感恩、理想信念的思考,更有青年一代“请党放心,强国有我”的庄严承诺。继而,全体成员于烈士纪念碑前肃立,垂首默哀三分钟。默哀时刻,山风低徊,松涛轻和,天地静穆。成员们在心中与先烈进行着无声的对话,感受着这用生命换来的和平岁月,方知和平非天赐,皆是英魂血铸成。
图为实践团成员开展陵园清洁与祭扫。山东理工大学林予淳提供
红色家书,既是纸短情长的血脉纽带,更是字字千钧的信仰丰碑——字里行间有对父母的牵挂、对妻儿的不舍,更有“为民族解放而战,虽死不悔”的坚定信念。在物质充盈的和平年代,当代青年或许已难体会战火中"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的刻骨思念,更难想象先烈们写下"此去恐成永诀"时的毅然决然。而展馆中烈士家书中“埋骨何须桑梓地,人生无处不青山”的字句,让我们深切明白:所谓英雄,并非生来无畏,而是在家国大义面前选择了“舍小家为大家”;所谓信仰,并非空洞的口号,而是在生死抉择时支撑他们挺身而出的精神脊梁。
图为实践团成员呈递给烈士家书的回信。山东理工大学贾凯宜提供
躬身实践淬星火,红色基因砺担当。此次石麟山之行,实践团成员深刻体悟到:传承红色基因,绝非空洞的口号,而需熔铸于日常学习的孜孜以求,践行于生活实践的初心如磐,担当于时代大潮的浪尖风口。红色家书中的初心之光,必将照亮青年前行的步履;先烈以热血守护的家国山河,终将由青年奋楫扬帆、筑梦新程。(山东理工大学:郑立蓉 卢凯旋 林予淳 贾凯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