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穿梭经纬线 数字守护千年锦 ——重庆工商大学学子赴土家十三寨开展非遗数字化保护行动

2025-07-18 14:27:26 来源:  阅读量:
评论数: 贴     加入收藏夹
摘要: 黔江层峦叠翠,土家吊脚楼依山静立。2025年7月10日,重庆工商大学管理科学与工程学院“中华文化传承团”踏上黔江土家十三寨的土地,开启一场以青春守护千年非遗、以科技激活文化血脉的实践征程。十三寨由

 黔江层峦叠翠,土家吊脚楼依山静立。2025年7月10日,重庆工商大学管理科学与工程学院“中华文化传承团”踏上黔江土家十三寨的土地,开启一场以青春守护千年非遗、以科技激活文化血脉的实践征程。十三寨由13个原始土家院落组成,至今保留着织锦、哭嫁、摆手舞等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堪称土家族文化的“活化石”。行走在青石板路上,实践团成员用镜头记录下寨门石刻、风雨廊桥,更被一位坚守吊脚楼建造的老木匠深深触动。“房梁总归是要有人撑住的。”木匠专注的神情,道出了文化传承的执着,也坚定了学子们守护文化根基的决心。

 

1.jpg图为实践团成员来到十三寨之一的熊家寨

 

2.jpg图为实践团成员与木匠师傅交流

织机声稀 守望者言

7月11日,实践团聚焦国家级非遗瑰宝——西兰卡普织锦技艺,在民族手工艺品展销体验中心启动“数字化保护行动”。影像采集、工艺解析、传承人口述史记录……他们将用科技手段为这项千年技艺编织新时代的“数据手册”。“四十八勾象征团结,二十四道纬线记录祖先乘船迁徙的历史。”县级非遗传承人鲁艾华指尖抚过靛蓝丝线,讲述这项曾为土家女儿必备嫁妆、拥有三百余种原始图案的古老技艺。

 

3.jpg图为西兰卡普县级非遗传承人鲁艾华向实践团介绍西兰卡普纹样织品

如今,全寨能完整掌握“通经断纬”技法者已寥寥无几。她指着一双素面布鞋坦言:“纯手工织十天,定价四百元。”高昂的时间成本与技艺难度,让许多学习者半途而弃。2017年,鲁艾华因一次体验课与西兰卡普结缘,八载春秋,梭子已成为她生命的延伸。“找到技巧要花很长时间,很多人熬不住。”她手持梭子示范反面挑花,经线翻飞如时光琴弦,“机器织不出祭祀纹样里的敬畏。”这份敬畏,是她孤独坚守的信仰。斜阳漫过作坊窗棂,前驻村书记王义学指着空寂的摆手堂,回忆2017年盛景:“旺季时这里挤满研学团,打糍粑的号子、采野菜的游客让寨子生机勃勃。”如今石板路寂寥,唯有后山百年枫香树记得往日喧腾。“吊脚楼是我们的根,”老书记凝望操练织布的学生,殷切嘱托,“盼你们学成归来,接住这缕快断的丝线。”

 

4.png图为实践团成员采访前驻村书记王学义

经纬交织 青春作答

暮色浸染群山时,鲁艾华将象征祖先迁徙的“船花”冰箱贴赠予学子。夜风送来零星机杼声,三百纹样在月下流淌,仿若一条不息的河流。非遗传承的本质,或许正是将自己活成那根承重的经线——纵使纬线屡屡断裂,依然挺直脊梁等待下一次交织。实践团成员誓言化身为穿梭的纬线,以数据手册、织机辅助教学等科技之力,加固文化传承的千年经线。

 

5.jpg图为鲁艾华带领实践团体验西兰卡普织布过程

本次“三下乡”实践,不仅是对土家族非遗的深度探索,更是青春力量赋能乡村振兴的生动答卷。当古老智慧遇见数字浪潮,当青春脉搏融入文化血脉,土家十三寨的经纬线上,正悄然织就一幅传统与现代交相辉映的传承新锦。

 

6.jpg图为实践团成员与鲁艾华和王学义在西兰卡普展销体验中心的合照

 

7.jpg图为实践团在西兰卡普主题园的的合照

 

热门推荐
资讯图片
Copyright © 2009-2016   关于我们|广告服务|版权声明|联系方式|友情链接|豫ICP备07502457号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