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7月11日至16日,兰州理工大学建筑与艺术设计学院“以斑斓为墨,书乡村振兴诗篇”东乡墙绘志愿服务团队一行8人,在指导教师张晖带领下,深入东乡族自治县五家乡马阴村,开展为期五天的暑期社会实践活动。团队成员刘妍言、盛依辰、孟雪燕、王皓璇、朱嘉豪、韩立之、刘艺洁、刘家辉充分发挥视觉传达设计专业特长,以墙绘艺术为载体,聚焦东乡壮美山河与村民生活,创作大型主题墙绘美化乡村环境,并通过多种形式邀请村民参与,为当地公共空间注入鲜活的文化艺术气息,探索艺术赋能乡村振兴新路径。
(大学生与作品合影)
盛夏的东乡,骄阳似火。在五家乡马阴村一处显眼的墙面前,兰州理工大学的学子们正挥汗如雨。粉笔勾勒山河轮廓,颜料泼洒田野金黄——一幅展现东乡壮丽风光的画卷正在这群年轻人的笔下徐徐展开。
这幅最终面积达100平方米的“东乡山河图”,是团队与村民沟通后的结晶。构思由盛依辰、孟雪燕主导,力求用明快色彩和饱满构图浓缩东乡的恢弘气韵。方案经村干部与村民代表审议,获得一致认可。“画的就是咱们这的山和水,看着亲切!”一位围观的村民赞叹道。
创作过程严谨而充满挑战。王皓璇、朱嘉豪等人首先彻底清理墙面、修补破损、均匀涂刷白漆。随后,团队成员顶着烈日分工协作:朱嘉豪、王皓璇用大号画笔和滚筒快速铺陈天空的湛蓝与山野的苍翠;盛依辰、孟雪燕则手持精细画笔,专注刻画山峦肌理与梯田叠嶂;刘家辉等成员精准调色、保障后勤。汗水浸湿了衣背,颜料沾染了手臂,但专注的神情和逐渐生动的画面,吸引了越来越多的村民驻足。
(和小朋友一起绘制手印树)
本次实践最动人的篇章,是村民特别是孩子们的深度参与。*墙绘本身已成为村庄的焦点,孩子们更是好奇的常客。团队抓住这一契机,在确保安全和画面整体效果的前提下,热情邀请孩子们在相对简单的装饰区域(如边框、云朵、部分田野)参与填色。孩子们在队员们的耐心指导下,兴奋地拿起小画笔,小心翼翼地为家乡的“大画”添上自己的一抹色彩。看着自己的“作品”融入巨幅画卷,孩子们脸上洋溢着自豪的笑容。
(帮牛沟村重绘立绘,为小卖部重绘招牌)
实践的足迹不仅限于马阴村。团队了解到邻近牛沟村的村委会标识牌年久失色,便利用间隙带上颜料画笔前往。队员们仔细描绘,让褪色的牌子重新焕发鲜艳光彩,赢得村干部和村民的连声感谢。驻地附近,一位马姓队长经营的小卖部门头略显陈旧。队员们发挥所长,精心设计并书写了美观大方的“小卖部”三字,为这小小的乡村商业点增添了一抹亮色。
实践尾声,一场充满仪式感的互动将村民参与推向高潮。团队邀请众多小朋友在墙绘旁预留的空白区域,用沾满彩色颜料的小手按下手印。在队员们的巧妙引导下,这些五彩斑斓的手印逐渐汇聚、生长,最终形成了一棵枝繁叶茂、象征希望与共同成长的“童心手印树”。这棵独特的“树”,凝聚了村民特别是孩子们对这次艺术实践活动的珍贵记忆和深厚情感,成为作品最温暖的注脚。
7月16日,这幅凝结着青年创意、专业汗水与村民童趣的“东乡山河图”及“童心手印树”正式移交马阴村村委会。曾经斑驳的墙面华丽蜕变为展现东乡自然之美与童趣活力的艺术长廊。团队同步设置了作品说明牌,并向村委会提交了详细的《墙绘维护指南》。村支书验收时感慨:“这些画和这棵‘手印树’让整片区域都亮堂、活泼起来了!既画出了东乡山水的壮美,又留下了村里娃娃们的欢声笑语,既亲切又提气,真心感谢兰州理工大学同学们的用心和专业付出!”
(成果展示)
回顾紧张充实的五天,队员韩立之深有感触:“将课堂所学投入真实的乡村改造,完成大型墙绘并组织丰富互动,是对我们专业能力、沟通协调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全方位锻炼。看到作品改变村貌,看到村民孩子的笑容,这份成就感和满足感无可替代。”指导教师张晖总结道:“本次活动紧扣‘文化振兴’,充分发挥专业优势,以艺术活化乡村空间。同学们不仅创作了高质量作品,更在深度互动中展现了卓越执行力、协作精神和社会责任感。村民和孩子们共同参与的元素,让实践意义超越了墙绘本身,深刻体现了艺术赋能乡村振兴的价值。”
这幅崭新的“山河图”与生机勃勃的“手印树”,已成为马阴村靓丽的文化新景,无声而生动地诠释着艺术连接乡土、青春助力振兴的深远意义。(刘妍言 王皓璇 孟雪燕 盛依辰 刘艺洁 刘家辉 朱嘉豪 韩立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