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至2025年暑期,上海外国语大学英语学院与重庆大学外国语学院联合组建的“经纬织梦·‘非遗’致远”实践团走进北川羌族自治县,围绕“小我融入大我,青春献给祖国”的主题,以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感悟红色革命文化、弘扬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为主要脉络,开展了一系列富有成效的社会实践活动。在去年的实践中,成员们从羌绣技艺到羌风羌俗,探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保护与传承;从红色遗址到革命精神,追忆峥嵘岁月中的理想与信念;从基层治理到先进文化,观察灾后重建中的致富与振兴之路。今年,实践团再次启程,深入北川,在这三条主线的基础上进一步延伸,重点聚焦三个实践方向:大学生参与非遗保护的创新路径,“行走的思政课堂”的育人实效,和乡村振兴战略的基层实践。
(实践团成员合影)
成员们在一针一线间体验羌绣技艺,感受那份蕴含在多彩纹样中的民族智慧与文化底蕴;在擂鼓镇五星村的乡村振兴发展前沿,同学们详细了解了当地如何凭借自身中药资源构建多元产业体系,实现致富奔小康;置身于大禹陈列馆之中,同学们重新审视大禹精神的深远意义;在北川老县城地震遗址前,同学们为自然的力量所震撼,也为人性的崇高所触动,更为灾后重建中迸发的力量所鼓舞。这次实践活动不仅让同学们获得了宝贵的知识和经验,也为推动地方文化和经济的发展贡献了自己的力量。
【校地共建新篇章:北川驿站正式启动】
2024年暑期,实践团成员走进北川羌族自治县。在探寻羌绣非遗、调研乡村振兴的实践中,同学们惊喜地发现——这片土地完美契合了教育部“大思政课”建设的要求:红色遗迹镌刻着峥嵘岁月,羌族文化流淌着千年智慧,震后新城诠释着中国力量。北川,俨然是青年学子开展实践育人的“理想课堂”。
2024年8月,实践团向北川县委提交了《关于打造“行走的思政课堂”大学生社会实践基地的建议》,北川县委高度重视,安排团县委牵头策划的《行走的思政课堂·北川驿站》方案。2025年5月,一份承载着羌山情谊的邀请函飞向全国高校。
2025年盛夏,“北川驿站”开营仪式在县委党校拉开帷幕。北川各职能部门负责人、省级非遗羌绣传承人陈云珍等嘉宾与18所高校团队齐聚一堂,共同见证这一校地协同育人模式启动的里程碑时刻。
(高校师生参加“行走的思政课堂·北川驿站”开营仪式)
“北川驿站是连接课堂与社会的桥梁,”团县委书记刘元元在致辞中动情说道,“希望青年学子在这里触摸文化脉搏,读懂中国故事。”随着红绸落下,北川驿站正式揭牌,标志着这一创新性校地共建大思政课育人基地正式投入运行。今年暑期,来自80余所高校的1500余名学子将分批踏上这片土地,在羌绣工坊、大禹故里、老县城地震遗址中完成他们的青春必修课。
作为北川驿站建设的亲历者,实践团成员吴雨凡在启动仪式上感慨万千:“去年我们提出的建议,如今已经变成了现实。看到北川驿站从构想变为实际运作的平台,真切感受到了青年参与社会实践的意义。”
(实践团成员参加北川县情分享会)
北川驿站这个平台既整合了高校与地方的资源优势,也为青年学子提供了认识社会、服务基层的重要窗口。在这里,同学们将把专业所学转化为服务社会的实际行动,用青春智慧助力乡村振兴,在基层实践中书写新时代青年的责任与担当。
【大学生羌绣非遗工坊·共话羌绣发展蓝图】
羌族刺绣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承载着羌族千年的文化记忆与民族智慧,其独特的针法技艺与色彩纹样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现代化与全球化冲击及“5·12”汶川地震使羌族刺绣面临市场化不足、传承人遇难、手稿遗失等发展困境。省级非遗传承人陈云珍主动请缨,系统整理羌绣技艺、培养新一代绣娘,并联合政府、企业和社会组织推动羌绣市场化,将“指尖技艺”转化为“指尖经济”,助力民族文化的振兴与保护。
(云珍羌绣生活体验馆内部分展品)
在此次实践过程中,实践团成员们也走进云珍羌绣生活体验馆,开启一段沉浸式羌族刺绣文化体验之旅。陈云珍老师为实践团成员们带来了一场精彩绝伦的羌绣理论课,在她的细致指点下,实践团成员们学习了长短针、齐针绣等羌族刺绣针法,并尝试亲自动手缝制羊角花、羊头纹等富有深意的羌绣纹样。课后,实践团成员魏潇婷回忆道:“透过布料上五彩缤纷的纹样,绣娘们上下翻飞的巧手,我不仅看到了羌族人民对生活的热爱与对自然的崇敬,更看到了以陈云珍老师为代表的羌族刺绣非遗传承人在政府的帮助下,以传统技艺带动县域经济发展,为居家妇女增收赋权的不懈努力。”
(陈云珍老师教授实践团成员羌绣针法)
随后,在与陈云珍老师的深度采访中,实践团成员们更加深入地了解了云珍羌绣生活体验馆的运作模式、营收模式以及绣娘培养模式,对羌族刺绣的发展前景有了更加清晰的认识,也对大学生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中应尽的责任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
(陈云珍老师接受实践团成员采访)
基于对羌族刺绣现状与陈云珍实践模式的调研,上外英院和重大外院聘请陈云珍团队为校外实践导师,共同参与大学生羌绣非遗工坊的运营和发展,依托语言优势与跨文化交流能力,从文化传播、国际视野等角度助力羌绣的现代化传承与国际化传播。
(授牌仪式)
授牌仪式结束后,实践团成员李涵艺表达了她激动的心情:“这一合作既是两校学子践行‘大思政课’要求的生动体现,也是高校与地方协同赋能非遗活态传承的创新尝试。我要继续积极发挥上外学子‘会语言,通国家,精领域’的专业人才培养优势,让羌族刺绣走出大山、走向世界,为讲好中国故事、推动中华文化走向国际贡献青春智慧。”
【乡村振兴·青春力量点亮振兴道路】
在石椅村村委会的墙上,有一句标语格外醒目:“新时代的乡村振兴,要把特色农产品和乡村旅游搞好。”这不仅是一句口号,更是实践团成员们此次北川之行的核心探索方向。
故地重游,收获新知。时隔一年,实践团再次来到石椅羌寨,深入挖掘石椅村乡村振兴与共同富裕的发展道路。在皂树下的访谈中,石椅羌寨陈继述副主任向实践团详细介绍了村寨发展现状:特色农产品品牌建设成效显著,枇杷、脆李和“苔子茶”已形成品牌效应;旅游业与农业深度融合,游客采摘活动既聚拢人气又促进销售。更令人振奋的是,石椅村创新基层人才培养机制,通过专业化培训和学历要求,吸引年轻力量投身乡村建设。实践团成员魏禹如深有感触地表示:“这次重访不仅让成员们深入了解村史,更生动展现了乡村振兴的新模式与红色担当。”
(陈继述副主任接受实践团成员的采访)
来到擂鼓镇五星村,实践团与村支书余绍容深入交流,深刻认识到新时代乡村振兴的关键在于党建引领。通过“以党员同志为建设中心,团结带领村民实现生产和生活的向好发展”,五星村走出了一条特色鲜明的发展道路。这一理念不仅为乡村振兴提供了明确的方向,更为基层治理注入了强大动力。
(实践团成员聆听余绍容书记介绍五星村概况)
实践团深入考察了康养健公司,作为国内首家出口白及中药材的国家级科技型中小企业,其先进的生产技术和深厚的文化底蕴为乡村振兴提供了新的思路。同时,五星村茶山产业的成功转型也为成员们带来了启示。从普通种植到综合性产业带的形成,茶山产业不仅带动了村民增收,更成为乡村振兴的重要引擎。
(实践团成员采访茶山产业负责人)
从石椅村的“农旅融合”到五星村的“党建引领”,再到康养健的“科技赋能”,实践团一路见证着北川乡村振兴的多元路径。这些鲜活的实践不仅勾勒出乡村发展的新图景,更彰显了新时代青年在基层沃土中汲取智慧、贡献力量的使命担当。
【青春挺膺担当】
手握针线,共绘羌绣文化的未来与蓝图;深入羌山,探寻五星村的乡村振兴密码;循迹密林,见证康养健的中药科技奇迹;寻访羌寨,共话石椅村的共同富裕道路。从羌绣技艺的亲身体验到乡村振兴的深度调研,从历史文化陈列馆的沉浸学习到村晚舞台的共同演绎,实践团以多元方式触摸传统脉搏、探寻发展路径,实现了从“观察者”向“参与者”、“传播者”的角色转变。
在“行走的思政课堂”中,实践团成员们用脚步丈量羌乡大地,用眼睛发现传统文化之美,用耳朵倾听人民群众的心声,用心感悟红色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蓬勃生机,将课堂小思政与社会大实践紧密结合,在行走中学习,在实践中成长。未来,实践团成员们将继续发挥语言优势与专业特长,把实践的所得所感内化于心,外化于行,为羌绣的现代化传承与国际化传播、北川驿站的后续服务、乡村振兴与共同富裕贡献“英华”青年力量。(上海外国语大学英语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