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每天在武昌区中南路外文书店打卡的84岁的李琰华婆婆火遍全网。十年如一日风雨无阻来书店看书刷题、看到书店里孩子作业不会主动辅导、用初中知识破解了高考题还发表了论文,这一系列操作让我钦佩又汗颜。李老师愣是用“硬核学习模式”把自己活成了一座“银龄灯塔”,刷新了网民对当代老年人的认知高度。
她是行走的“阅读代言人”,是全民阅读和深度阅读的“硬广告”。在当下快节奏、被手机短视频和碎片化信息裹挟的时代,李老师的坚持具有鲜明的反拨意义。持续的深度阅读不仅能锻炼思维与深度学习能力,更能帮助人们突破“时间焦虑”的困扰,为身心寻回宝贵的恬静时光。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另一种对深度阅读的“误解”或“窄化”:在校园里,学生们为了应对考试,常常在教室里埋头苦读各类教材、教辅资料,深度阅读似乎成为他们获取知识、提高成绩的专属“利器”。可李老师在书店的乐趣告诉我们:深度阅读的价值,远不止考场的分数。此外,李老师的坚持本身产生了强大的榜样效应。她让我们看到了推广全民阅读的另一种可能。一份对阅读的执着,也能成为身边人最好的榜样。书店里的娃儿们看她那么认真,也坐得更稳了;其他读者受她无声胜有声的感召,也在悄悄调整习惯、拓宽书单。学学李婆婆?定个读书计划,从有兴趣的书开始,慢慢练专注力;边读边写点心得,琢磨书和生活的联系,这阅读,不就“活”起来了嘛!
她是老有所乐的“新标杆”。看看这位以数学为“第二人生”的奶奶,我们完全可以重新定义“老有所乐”。谁说老了就只能带娃做饭围着家务转?李老师一头扎进数学王国,看书刷题,这和那位推着孙子跑马拉松的54岁的武汉奶奶有得一拼啊!心理学研究表明,保持学习状态能够有效延缓大脑衰老,提升老年人的生活满意度和幸福感。老年人完全可以像李老师和“汉马”奶奶一样,凭兴趣和特长,延续属于自己的高光时刻。这不仅是个人生活的华丽转身,更在刷新整个社会对养老的认知——可以更有温度、更有价值。李老师在书店为孩子们热情讲解题目和投身题目研究的实践,不仅是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中的最高层级——自我实现,更有益于构成对“老有所为”的诠释,把“老有所乐”从单纯的“找乐子”,升华为对社会实实在在的“做贡献”。
“银发学霸”被温柔以待,也是社会关怀的“温度计”。李老师自由享受书店资源,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共图书馆法》“保障公民文化权益”在老百姓日常里的生动实践。书店店员们主动给她关怀、提供便利,更折射出公共文化机构的大转变——从管理到服务。图书馆增加信息检索,书店加开阅读区、开放试读书,文化场所提供各种交流活动,这些润物细无声的改变,从法律条文到日常细节,让每一位爱书人,都能在公共空间找到心灵的充电站。这启示我们:想打造积极老龄化社会,我们的公共文化空间、社区服务网络,都要给银发族们搭好“舞台”,让他们发光发热。“老有所乐”才能有依托有保障,才能助力老年人实现个人价值和社会进步的双向奔赴。
从“活到老学到老”的古训,到“终身学习”的新理念,李琰华婆婆埋头学习的身影,就像一座明亮的“银龄灯塔”。这光芒,来自对全民阅读的积极推进,来自老年人主动拥抱老有所乐的命题,更来自普惠包容的社会关怀筑起的坚实后盾。李婆婆的故事,是个人价值、社会氛围和制度保障共同托举的生动范例!她不仅为同龄人照亮了“积极老龄化”的新路子,更用自己的实践,给推进学习型社会的建设,打了个超有说服力的“样”!
武汉市蔡甸区烟草专卖局 杨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