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条大运河,半部中国史。”盛夏沧州,千年运河奔涌不息。天津大学“奔赴山海”实践队一行11人跨越山海,于7月8日踏上狮城热土,开展了一场以运河为轴、文化为魂、思政为核的深度实践活动,探寻古老运河在新时代焕发的思政教育新活力。
数字赋能,运河文脉“活”起来
实践队首站走进博物馆与沧州规划馆,在数字化展陈中“初见”运河。队员们聚焦于如何让运河文化鲜活“开口”,通过调研馆内VR展示与沉浸式交互场景,既领略了运河漕运盛景与沧州古城风貌,更深入探究了这些技术手段融入大中小学思政课体系的路径,为运河文化淬炼出穿越时空的育人力量。这一探索的价值,在于为后续 “运河思政资源库” 的构建积淀丰富素材。
对话传承,非遗技艺“潮”起来
步入中国大运河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馆,剪纸的精巧、糖画的甜蜜、年画的古韵汇成一幅流动的运河烟火画卷。虚拟现实让非遗“可触可感”,吸引年轻一代主动拥抱传统。实践队此行有幸采访非遗戏法第六代传承人张志涛。面对传统戏法的式微,他未囿于陈规,而是打破传统,矢志创新。通过运营短视频账号、创排魔术舞台剧、拓展海外交流等多元形式,让古彩戏法与当代脉搏同频。采访尾声,这位深耕不辍的匠人以自身经历鼓励青年学子们把握机遇,积极投身非遗文化的传播洪流。“让非遗杂技文化焕发‘新’活力,传承‘兴’根基,这不单单是传承人守正创新的使命,更是我们青年一代义不容辞的责任。”2024级教育学专业本科生队员王崇全说。
随后,实践队转赴沧州非遗传习所,对话景泰蓝传承人张雅军。交流中,张雅军坦言非遗传承之路挑战重重,正承受着机械化冲击、年轻一代兴趣缺失以及技艺习得周期漫长等多重压力。纵然步履艰难,他仍恪守景泰蓝的核心技艺,严格遵循手工掐丝、点蓝、烧磨等古法工序,同时植根传统文化沃土,撷取创作灵感,正倾力打造以《清明上河图》为蓝本、展现大运河沧州段风貌的主题巨制。置身数字化浪潮,他始终葆有工艺真髓,并活用3D打印等新技术开发文创产品,在守正中创新求变,为古老技艺注入时代新质。张雅军二十余载的坚守,与张志涛的求索创新交相辉映,共同印证非遗传承不仅是技艺的延续,更是文化根脉的守护与匠人精神的薪火相传。
运河思政,天大智汇“链”起来
本次实践的核心目标是将大运河丰厚的文化资源转化为鲜活的思政教材。基于深度调研,“奔赴山海”实践队正着力于打造三大核心资源库:一是汇聚沧州杂技、武术、剪纸等文化瑰宝的“非遗故事库”,以生动案例诠释工匠精神与文化自信;二是以高质量视频为核心载体,通过纪录片、传承人口述实录等形式,动态捕捉非遗技艺的神韵与传承故事;三是依托天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技术优势,整合沧州博物馆、大化工业园区、大运河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馆,建设系统化的“运河思政数字资源库”。
从博物馆的数字化重生到非遗馆的青春对话,狮城沧州的厚重文脉为天大学子上了深刻一课。“沧州之行,我们不仅触摸到了流淌千年的历史文脉,更被非遗传承人‘择一事终一生’的坚守与创新深深震撼。他们让古老的技艺在新时代焕发出动人光彩,也让我们读懂了何为真正的‘匠人精神’。我们愿做运河文化的传播者、守护者,将大运河文化遗产转化为思政教育的源头活水,让大运河焕发时代新风貌。”2023级马克思主义理论专业本科生李昭君说。
天津大学“奔赴山海”实践队正以运河为弦,以青春为弓,令非遗故事跃然指尖,让运河文化流淌心间,助力千年运河在新时代思政课堂激荡新辉,谱写一曲历史文脉与时代精神共鸣共振的思政新乐章。(时文雅 李昭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