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筑梦徽风皖韵,安徽建筑大学学子金寨 “三下乡”实践谱乡村振兴新篇

2025-07-11 13:53:32 来源: 周口网 阅读量:
评论数: 贴     加入收藏夹
摘要:近日,安徽建筑大学乡村振兴暑期社会实践团队,在许杰青等五位教师带领下,深入革命老区金寨县大湾村、面冲村及中国红岭公路沿线,开展为期三天的深度实践。此举旨在贯彻落实安徽省委、省政府“千村引领、万村升

近日,安徽建筑大学乡村振兴暑期社会实践团队,在许杰青等五位教师带领下,深入革命老区金寨县大湾村、面冲村及中国红岭公路沿线,开展为期三天的深度实践。此举旨在贯彻落实安徽省委、省政府“千村引领、万村升级”工程及“创业安徽行动”战略部署,深化校地协同,创新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彰显学校“知行合一、服务社会”的育人理念,助力徽风皖韵和美乡村建设。

一、践行“三结合”:熔铸应用型人才核心素养

安徽建筑大学坚持以服务国家战略与区域发展为导向,精准对接乡村振兴人才需求,构建“理论实践交融、知识能力并重、校园社会贯通”的立体化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本次金寨实践是此育人理念的生动诠释:

1.理论实践交融:学生携《乡村规划》《建筑设计》《环境工程》《信息技术》等课堂所学专业知识,深入省级和美乡村精品示范村,开展实证研究。通过系统考察建设成效、采集一手数据、科学评估人居环境,致力于形成高质量调研报告,实现理论知识向解决复杂现实问题能力的转化。

2.知识能力并重:聚焦省级质量工程“实体建造大赛”,师生实地踏勘红岭公路沿线。结合地域风貌与实际需求,经严谨测量分析,初步选定适宜“微更新”改造节点。此举旨在将设计构思转化为对真实地形、材料、空间及社区需求的精准把握,锤炼学生实践应用能力。

3.校园社会贯通:引导学生深入乡土社会,体察民情。团队不仅聚焦基础设施“硬件”评估,更通过与村民深度交流的红色底蕴,深化对乡村振兴多维内涵的理解。带队教师干申启强调:“践行‘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旨在培育兼具家国情怀、社会责任与专业素养的时代新人。”

二、锚定“四目标”:精准对接乡村发展需求

实践目标紧密契合金寨发展诉求与学校学科优势,力求精准服务:

1.示范建设评估:对大湾村、面冲村等首批省级精品示范村建设成效进行系统评估,凝练经验,诊断问题,为全省和美乡村建设提供实证支撑与决策参考。

2.文旅资源普查:深入调研中国红岭公路沿线资源禀赋,为策划“金寨中国红岭公路文旅定制赛”奠定详实基础。同步凝练创新性、实践性强的项目方向,为冲击“互联网+”、“挑战杯”等高水平学科竞赛孵化优质选题。

3.建造实践落地:推动“实体建造大赛”项目向乡村振兴一线延伸。通过科学勘察,初步选定符合地域风貌与功能需求的建造节点,以“微更新”实践激活乡村文旅空间,促进校地合作,服务乡村品质提升。

4.红色文化赋能:汲取金寨深厚革命精神养分,激发创新动能。结合建筑、规划、智能建造、信息技术等学科优势,初步构思服务红色文旅融合与乡村治理现代化的创新创业项目,赋能红色基因时代传承。

三、擘画“新图景”:深化实践育人与服务成效

金寨暑期赎回实践仅是序章,团队将于8-9月拓展实践广度与深度,计划系统调研全省首批精品示范村中的20个代表性村庄(覆盖皖北、皖南、皖西、皖中),构建多维评估体系,为省级政策优化提供科学依据,并积极申报省级课题。聚焦“AI+红色文旅”、“职业建筑师云上工作平台”等前沿领域,深化项目选题论证、技术可行性与商业模式研究,精心打磨项目计划书,力争在国家级高水平学科竞赛中斩获佳绩。

安徽建筑大学金寨暑期社会实践,是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服务国家乡村振兴战略的关键举措。充分体现了学校以社会需求为牵引、以实践能力为核心、以家国情怀为根基的人才培养范式。师生以脚步丈量乡土,以专业赋能发展,以创新驱动振兴,在革命老区的热土上,奋力书写应用型高校服务地方发展的时代答卷,为建设彰显徽风皖韵的宜居宜业和美安徽贡献建大智慧与力量。

热门推荐
资讯图片
Copyright © 2009-2016   关于我们|广告服务|版权声明|联系方式|友情链接|豫ICP备07502457号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