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7月10日下午,第十二届世界高速铁路大会圆满完成各项议程,在中国北京国家会议中心闭幕。在这场大会上,全球60多个国家、地区和国际组织的2000余名代表齐聚一堂 以“高速铁路:创新发展让生活更美好”为主题,共商高铁发展大计。这不仅是中国高铁发展成就的一次集中展示,更是全球高铁领域深化交流与合作的重要契机。
回顾中国高铁的发展历程,堪称一部波澜壮阔的奋斗史诗。从最初的技术引进,到后来的自主创新,再到如今的引领全球,中国高铁仅用了短短十余年时间,就实现了从“追赶者”到“领跑者”的华丽转身。截至2024年底,中国高铁营业里程达4.8万公里,占世界高铁总里程的70%以上 ,“八纵八横”高铁网基本成型,复兴号动车组更是成为中国高铁的“金名片”,以高速度、高稳定性和高安全性赢得了世界的赞誉。更令人瞩目的是,中国主持制定了国际铁路联盟(UIC)高速铁路领域全部13项系统级国际标准,标志着中国高铁技术体系已得到全球认可。
在技术创新方面,中国高铁取得了一系列举世瞩目的成就。在同期举办的第十七届中国国际现代化铁路技术装备展览会上,CR450动车组成为焦点——其试验时速突破450公里,商业运营时速将达400公里,能耗降低20%,制动响应时间缩短至1.7秒,堪称全球高铁技术的新标杆。此外,超导电动高速磁浮样车的亮相,填补了高铁与航空之间的速度空白。600公里的时速、轻量化碳纤维车身、无人驾驶系统,无不彰显中国在前沿交通技术上的前瞻布局。这些创新成果不仅提升了中国高铁的竞争力,更为全球轨道交通的未来发展提供了“中国方案”。
中国高铁在自身快速发展的同时,也积极投身于国际合作与交流之中。大会期间,中国国家铁路集团与法国、西班牙、哈萨克斯坦等国签署合作文件,进一步推动跨境运输与国际交流。这一成果的实现,得益于“一带一路”倡议下高铁项目的扎实落地。雅万高铁自开通以来,每日开行列车从14列增至52列,累计发送旅客近500万人,成为中印尼合作的“金字招牌”;匈塞铁路贝诺段运营两年发送旅客超820万人次,改变了塞尔维亚的交通面貌;中老铁路开通22个月运输货物2680万吨,货运时间较传统海运缩短20天,成为中南半岛黄金通道。这些项目坚持“共商共建共享”原则,通过技术转移和本土化人才培养,展现了中国高铁开放共赢的姿态,为中国带来了更多国际合作的机会。
当前,全球正面临着气候变化、能源危机等诸多挑战,发展绿色、智能、高效的交通运输体系已成为国际社会的共识。高铁作为一种低碳、环保、快捷的交通方式,在未来的交通运输格局中必将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此次世界高铁大会的举办,不仅是对中国高铁成就的认可,更是对全球轨道交通未来的展望。中国高铁以创新为引擎,以智能为方向,以合作为纽带,正在书写人类交通文明的新篇章。(左洋、李彩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