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安溪:乡村振兴路上的“烟草代送”摆渡人

2025-07-11 10:25:28 来源: 周口网 阅读量:
评论数: 贴     加入收藏夹
摘要:2025年7月1日破晓时分,作为泉州市仅存的烟草代送点,62岁的张贻丢驾驶着满载货物的货车,缓缓驶出安溪县大坪乡。晨雾中,车斗里的卷烟和各类杂货码放得整整齐齐,宛如乡村振兴蓝图上排列有序的坐标点。这条他往返了

2025年7月1日破晓时分,作为泉州市仅存的烟草代送点,62岁的张贻丢驾驶着满载货物的货车,缓缓驶出安溪县大坪乡。晨雾中,车斗里的卷烟和各类杂货码放得整整齐齐,宛如乡村振兴蓝图上排列有序的坐标点。这条他往返了二十年的山路,不仅是烟草代送的“最后一公里”,更是连接深山村落与外部世界的经济纽带。

崎岖山路上的二十年坚守

“我们这边不只离县城太远,而且以前很多村都没有通水泥路,道路也崎岖难行,有的路不通,就只能挑过去。由于我经常给福美等偏远村落送货,于是烟草公司就让我代送4个偏远村的卷烟,最远的村来回要40多公里,这一送就是20年了。”张贻丢感慨道。

2025年7月,张贻丢正在店里整理货柜、精心配货。傅灿灿摄

说起20年的代送经历,有太多故事。特别是其中一段13公里的“长下坡”路段,至今仍是他记忆中挥之不去的挑战。“每隔几公里就得停车给车胎浇水降温”,他指着车轮上的磨损痕迹说。这些年复一年的奔波,在崎岖山路上刻下的不仅是车轮印,更是一位普通村民对乡村服务的坚守印记。

小小卷烟里的民生温度

在福美村87岁的张美阿婆眼中,张贻丢的货车声就是山村生活的“报时器”。“我腿脚不便出不了山,全靠他每周准时把烟送到店里”,阿婆指着货架上的卷烟说,“有时候忘记订烟,他会提前打电话提醒;钱不够时他还会先垫付,等卖了钱再还他。”这样的温情故事,在大坪乡的深山村落里经常上演。

2025年7月,张贻丢送货到张美(右)店内。傅灿灿摄

被代送户从最开始的40多户减少到现在的27户,有半数以上已是花甲老人,三位超过八旬。张贻丢的货车不仅载着卷烟,更载着老人们的生计希望。每月通过烟店赚取的利润,成为家庭重要的经济补充。正如他常说的:“我送的不是烟,是老伙计们的生活盼头。”这种守望相助的乡村情谊,在卷烟的递送中逐渐升华为推动乡村经济微循环的暖流。

交通升级下的时代交接

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推进,安溪大坪乡的山路早已铺上了水泥路,曾经的“长下坡”路段也安装了避险车道和警示标识。交通条件的改善,全市最后一个的烟草代送点即将取消,而张贻丢的任务也将在今日画上句点。他抚摸着方向盘感慨道,“虽然舍不得,但这是好事,说明乡村在进步。”

2025年7月,张贻丢在山路上与车辆定格珍贵瞬间。傅灿灿摄

这场跨越二十年的代送历程,恰是乡村发展的鲜活缩影。从泥泞山路到康庄大道,从肩挑背扛到物流畅通,张贻丢的货车轮见证了基础设施升级为乡村带来的巨变。当他完成最后一次配送时,车窗外的群山仿佛也在为这场时代交接致以敬意。

代送终点亦是振兴起点

“最后一次送货,心里挺复杂的。”张贻丢将最后一箱卷烟搬进张美阿婆的店里,“现在乡里也开发了一些旅游景点,开始发展乡村旅游,经常有外地游客,我打算将山里的茶叶等特产带到店里和景区试试。”这个朴素的计划,恰是乡村振兴中个体动能转化的生动注脚。

在他看来,代送任务的结束不是终点,而是新的开始。曾经用于烟草代送的运输网络,如今正转化为农产品出山的绿色通道;二十年积累的山区路况经验,将成为开发乡村旅游线路的宝贵资源。当张贻丢的车轮转向新的赛道,他用行动诠释着:乡村振兴需要每一个“最后一公里”的坚守,更需要在时代变革中主动求新的勇气。(傅灿灿、刘桂林)

热门推荐
资讯图片
Copyright © 2009-2016   关于我们|广告服务|版权声明|联系方式|友情链接|豫ICP备07502457号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