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走的思政课”是一种创新性的思想政治教育形式,它将传统的课堂教学与实地考察、社会实践相结合,旨在通过亲身体验和现场教学的方式,增强学生对思政课内容的理解和感悟,有效推动知行合一、笃行致远。在新时代背景下,高校思政教育面临从知识灌输向价值引领、实践育人的转型需求。雷锋精神作为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高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抓手。辽宁石油化工大学作为雷锋精神的发祥地——抚顺市的高校,立足雷锋精神发祥地的地域红色文化优势,创新构建雷锋精神“点线面体”育人模式,使“雷锋精神行走起来”。这一创新模式不仅打破了传统课堂的时空限制,而且实现了思政教育从“理论说教”到“知行合一”的跨越,为培养具有家国情怀和社会责任感的新时代大学生提供了鲜活样本。
一、以微单元为基点、激活雷锋精神个体实践
学校将雷锋主题文化微单元与实践活动相结合,将传统思政课堂延伸至现实场景。利用雷锋精神育人展馆的实物展陈、VR互动技术,将思政课从教室搬到展馆,由学生担任讲解员或演员,在角色扮演中深化认知;在雷锋书苑开设“雷锋读书会”,组织学生共读《雷锋日记》并撰写读后感,形成思政学习圈;以“雷锋擦车照”拍摄地、雷锋塑像、雷锋“五个一”精神纪念塔等为教学点,由思政课教师或学生实地讲解景观背后的雷锋历史故事;参观雷锋生前所在部队等,将思政课堂拓展至军营,参与军事训练、聆听部队官兵口述雷锋历史,强化责任和担当意识。以微单元为基点,使学生从旁观者变为践行者,以知行合一推动精神内化。
二、串联红色资源、构建雷锋精神传承脉络
一方面,学校依托抚顺雷锋纪念馆等本地革命资源,开发“重走雷锋路”研学路线。另一方面,学校深挖辽宁“六地”红色文化资源,沿着雷锋当年在辽宁的足迹,先后赴鞍山、辽阳、营口铁岭、抚顺等地“重走雷锋路”。串联红色资源旨在寻找雷锋精神的根源,重拾那些熟悉的故事、熟悉的名字、熟悉的旋律,引导学生对雷锋成长足迹的追寻,通过身体力行感受雷锋精神的伟大。学校以地理空间为纽带,将红色资源串联成线,将分散的红色资源整合育人脉络,助推历史赋能,在“红色教育走廊”中将抽象理论转化为具象行动,感受雷锋精神的延续性,实现了红色资源的场景化激活、雷锋精神的实践化传承。通过实践驱动,使学生从学习者转变为传播者,助力行动转化。
三、拓展育人场域、深化精神实践覆盖面
学校成立大学生宣讲团,走入学校、社区、村屯、广场等地开展宣讲活动,利用线上媒介,推出“微宣讲”“云宣讲”形式,将各类网络资源进行整合优化,制作各类网络宣讲产品在各类媒体平台推广发布,扩大讲好新时代雷锋精神故事的宣讲覆盖面;建设“雷锋精神在线”网站、“中华雷锋号”微信公众号等网络平台,为学雷锋活动构筑网络阵地,形成线上线下联动的文化育人面;与望花区和平街道雷锋社区、爱心公益志愿者协会等,创建“校社共建”“校协共建”服务面,组织学生开展义务讲解、助老扶幼等便民服务;由学校师生共同自主创作,排练演出了原创校园话剧《雷锋》和《永洁老师》,运用情境体验的话剧形式开展实践教学,用话剧“小舞台”搭建思政“大课堂”。
四、建构育人合力、打造四维一体联动体系
首先,以学校为主导。学校强化顶层设计,制定《雷锋精神融入思政课建设工作计划》《学雷锋活动工作要点》等,将雷锋精神融入实践育人活动。其次,与家庭协同。学校“传承辽宁‘六地’文化,凝聚家校育人合力”主题家访实践研学团走进全国多个省份生源地,“寻‘六地’红色基因,进‘万千’学子家庭”联合家访暨实践研学团走进学生家庭。再次,向社区扎根。学校实施大学生社区实践计划专项行动、大学生志愿者实践品牌项目等,组织学生投身暑期支教、社会调研等实践,动员学生参与社区治理与社会服务,将学雷锋活动融入日常、化作经常。最后,深化校企合作。学校与中石油东北销售公司、中铁油料集团等公司,通过参观雷锋纪念馆、重温雷锋精神等形式强化红色基因教育,以理论宣讲、志愿服务等实践活动,推动校企协同育人。学校整合育人合力,实现了雷锋精神从课堂到社会的立体拓展。
思政课不仅应该在课堂上讲,也应该在社会生活中来讲。用好红色资源,赓续红色血脉,开展红色实践育人是新时代高校“大思政课”的题中之义。辽宁石油化工大学,将思政课从固定课堂拓展为可移动、可参与、可延续的实践教育场景中,以微单元为基点、激活雷锋精神个体实践,串联红色资源、构建雷锋精神传承脉络,拓展育人场域、深化精神实践覆盖面和建构育人合力、打造四维一体联动体系“点线面体”模式践行雷锋精神,将价值立场转化为具象实践,借助社会大课堂让思政课活起来、实起来、强起来,不断延展高校思政课堂的教学半径。通过实践驱动,使学生从学习者转变为传播者与践行者。这不仅为高校思政教育提供了辽宁样本,更通过持续的社会化输出,使雷锋精神成为新时代青年的精神信仰与行动指南。(作者:辽宁石油化工大学马克主义学院 闫义夫 于静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