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洛阳市伊川县鸦岭乡的鸦岭村村口,曾经有一间光线昏暗、货品单一的老旧小卖部,如今摇身一变,成了十里八乡年轻人争相打卡、老人们也乐在其中的“宾客小卖部”。店主是“80后”姑娘曹帅娟,通过县烟草公司客户经理的一系列创新帮扶活动和自己的一股子韧劲,不仅盘活了自家小店,更悄然改写着乡村零售的模样,让这个乡村街角的角落里焕发出令人惊喜的“C位”光芒。
老店“触网”:从无人问津到“群”星闪耀
三年前,曹帅娟从省城郑州辞职回乡,接手父母经营了二十多年的小卖部时,面临的景象并不乐观:货架上积着薄灰,商品种类陈旧,顾客多是步履蹒跚的留守老人,年轻人几乎绝迹。“那时候,一天卖不了百十块钱,父母都觉得这店快到头了。”曹帅娟回忆道。
转机始于一个简单的微信群。为了方便家里老人为在外务工的村民代取快递,曹帅娟建了个“宾客村便民群”。无心插柳,这个群却成了她改造小店的“试验田”。她开始在群里发新品预告、特价信息,甚至拍些短视频展示店里新到的水果、零食。起初应者寥寥,直到一次,她尝试了“群接龙”预售刚摘的本地枇杷。
“那批枇杷特别甜,我就在群里发了个接龙,说明天下午到货,限量30份。没想到,不到半小时就被抢光了,很多是在外地工作的年轻人帮家里老人订的。”这次成功让曹帅娟尝到了甜头,也看到了希望。她敏锐地意识到,乡村消费不是没有需求,而是需要更便捷、更对味的“打开方式”。
从此,“宾客村便民群”升级为“宾客小卖部福利群”,一门心思想把乡村小店做好的曹帅娟,寻找多方支持,客户经理智志辉通过实地拜访也了解到曹帅娟的创业计划,他运用自己的所学的营销知识“一店一策”为小店量身制定出了一个“花式经营术”:
“秒杀”尝鲜: 把城里流行的网红零食、进口水果引入小店,通过群接龙限量秒杀,满足年轻人尝鲜和老人的“宠孙”需求。
“土味”直播:举着手机在田间地头、灶台边直播,展示土鸡蛋怎么拣、腊肉怎么熏、槐花蜂蜜怎么采,原生态的场景勾起城里游子的乡愁和购买欲。
“便民+”服务:门口搭建遮阳伞,建立代收快递点、免费充电、提供Wi-Fi、甚至帮老人操作手机缴费、手机支付,小店成了村里的“信息驿站”和“温情纽带”。
“数智赋能”:运用数据管理工具,分析店铺经营情况,随时掌握店内产品的库存、购进、销售,为店铺的商品采购提供有力的数据支撑。
颜值“革命”:老宅新生变“打卡点”
光有线上引流还不够,既要线上“引流”又要线下“留人”,体验感才是留住人、吸引人的关键。客户经理智志辉和曹帅娟商量对老店进行一场彻底的“颜值革命”。
因启动资金有限,智志辉和曹帅娟化身成“粉刷匠”、“搬运工”,经过整理,商品一目了然;昏暗的白炽灯换成了明亮的LED灯带和几盏造型别致的复古吊灯;角落里,用废弃的竹筐、斗笠、老算盘做装饰,点缀着绿植,浓浓的乡土气息与现代简约风奇妙融合。神来之笔是他们聘请请村里的老先生题写的店名“宾客小卖部”,五个大字飘逸洒脱,瞬间提升了小店的格调。
改造后的小店,彻底颠覆了人们对乡村小卖部的刻板印象。它明亮、整洁、有设计感,又不失乡村的质朴韵味。很快,“宾客小卖部”的照片就在年轻人的朋友圈和抖音上流传开来,慕名而来的人络绎不绝。有人专程开车几十公里,就为在这个“网红”小卖部门口拍张照,曹帅娟还自制的“降温栀子茶”,为路过的行人免费品尝,成了“防暑降温”的休闲娱乐点。
“花式经营”:小空间玩出“大花样”
成为“网红店”只是起点,如何让流量变“留量”,让打卡客变成回头客?智志辉继续帮扶曹帅娟创新经营思路。
“村咖”初体验,过了一段时间,只见曹帅娟的店门口支起遮阳伞,摆上几张露营桌椅,添置了一台半自动咖啡机。“手冲咖啡”成了招牌,用的是本地小粒咖啡豆,配上山泉水,一杯售价15元,这竟成了店里最畅销的饮品之一,不仅吸引年轻人,连一些好奇的老农也会坐下来尝一杯,感叹“这洋玩意儿,还真不赖!”如今小店门口的空地,成了村里的“微型活动中心”。周末晚上放露天电影,组织小朋友做树叶贴画,逢年过节搞点小型的农产品市集。曹帅娟说:“我这里现在不仅是买东西的地方,更是大家愿意来坐坐、聊聊、玩玩的‘公共客厅’啊”
双向奔赴:小店点亮乡村新希望
“宾客小卖部”的逆袭,带来的远不止是曹帅娟个人收入的增长,更是年轻人回流的新引力,“看到宾客小卖部做得这么红火,我觉得在家乡也能有奔头。”在外地打工的“90后”小伙李强受此启发,回村开起了农家乐,主打“宾客小卖部”同款食材和咖啡,形成联动。小店的成功,像一颗投入湖面的石子,激起了年轻人返乡创业的涟漪。
老人拥抱“数字化”:为了能在群里“抢”到孙儿爱吃的零食,或是方便和子女视频,很多老人主动跟曹帅娟学起了用智能手机扫码支付、看微信群。村口的婆婆笑着说:“以前觉得手机就是个‘铁疙瘩’,现在离不开了,小店无形中成了弥合“数字鸿沟”的桥梁。
乡村形象“焕新机”:这个曾经不起眼的村口小店,如今成了“鸦岭村”一张闪亮的名片。它传递出的活力、创意和对美好生活的追求,改变着外界对偏远乡村的固有印象,也提升了村民的自豪感。
曹帅娟说:“我没想做什么惊天动地的大事,就想让这个生我养我的小地方,变得更方便、更有趣一点。看到乡亲们满意的笑容,看到年轻人愿意回来,看到小卖部真的能给村子带来一点好的变化,就觉得所有的辛苦都值了。谁说乡村只能是‘土’的?我们也可以很‘潮’,很有范儿!”
“宾客小卖部”的故事,是无数中国乡村正在发生的微小而深刻的变革缩影。它证明了,在广袤的乡野大地,创新的种子一旦扎根,便能绽放出意想不到的绚烂之花。一个“脑洞大开”的店主,一家“颜值在线”的小店,一套“花式经营”的组合拳,不仅盘活了一方小天地,更点燃了乡村消费升级的引擎,照亮了年轻人返乡的路,也让传统的乡村焕发出与时俱进的蓬勃生机。这村头巷尾的“C位”出道,闪耀的不仅是小店的招牌,更是乡村振兴路上那抹充满希望的亮色。(河南伊川 周高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