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砼”襄盛举,万“乡”更新更新志愿服务团赋能乡村危旧房改造与文旅振兴

2025-07-03 16:27:03 来源: 周口网 阅读量:
评论数: 贴     加入收藏夹
摘要:在国家乡村振兴与绿色发展战略的大背景下,青岛农业大学建筑工程学院“‘砼’襄盛举,万‘乡’更新”志愿服务团秉持“数字赋能空间再生,文旅激活乡村价值”的核心理念,深

在国家乡村振兴与绿色发展战略的大背景下,青岛农业大学建筑工程学院“‘砼’襄盛举,万‘乡’更新”志愿服务团秉持“数字赋能空间再生,文旅激活乡村价值”的核心理念,深入山东32处乡村,创新采用“数字测绘+3D打印建筑固废再利用”技术,通过将建筑垃圾转化为再生建材,对农村危旧房进行数字活化改造,打造特色文旅节点以及校社乡三维渗透教育网络,推动乡村文化传承与经济发展。

图为部分团队成员合照

一、技术赋能空间活化

为推进相关项目,“小小建筑师”工作室团队开展实践调研。团队聚焦青岛城阳区、市南区,东营广饶,滨州邹城等3大地市,深入25家建材企业、建筑垃圾处理地及建筑施工现场,访谈250余位相关人员,全方位了解废弃物产生、利用情况,以及传统建造与3D打印建造方式的对比信息。

经过调研,“小小建筑师”工作室扎根乡村,开展具体实践,深入山东青岛平度市仁兆镇东寨子村,采用3D打印建筑固废再利用技术,将建筑垃圾转化为再生骨料,结合硫铝酸盐水泥和粉煤灰制成新型低成本施工材料,同时将设计与施工紧密结合,采用生产周期更短 、碳排放量更少、强度更强、抗震性能更好、成本更节约的建筑垃圾再生砖,不仅使工期缩短50%,还能每100㎡建筑消纳约25吨建筑垃圾、减少碳排放15吨。村民积极参与其中,见证自家房屋的蜕变。改造后的房屋不仅居住安全性提升,外观也更具乡村特色。

图为3D打印再生技术制品

图为团队成员在平度某村落进行危房改造

二、教育铸就文化传承

团队将文化传承作为重要使命,主动开展文化传播活动。在乡村和社区建立长期的教育宣讲基地,面向中小学生、村民以及游客开展各类文化教育活动。开设古建筑保护、传统乡村绘画等课程,举办主题研学活动,让人们深入了解乡村的历史文化、传统技艺和民俗风情。

诸如实践团携手共青团莒县县委与城阳街道岳家村社区,为当地孩子们共同举办了一场别开生面的“古建筑暖心建筑小课堂”。实践团成员化身为知识的引路人,以“讲历史、学技艺、拼模型”的独特教学模式,向孩子们介绍了古建筑的起源、发展历程、结构特点、艺术价值以及保护意义等,为社区的孩子们编织了一场关于中国传统古建筑的梦幻之旅。从宣讲斗拱之精巧到飞檐之灵动,从趣味问答的互动到模型拼装的乐趣,真正实现了寓教于乐、以乐促学。

团队构建的“校社乡三维渗透教育网络”,已在多地建立教育宣讲基地,累计开设课程120余场,受教4000余人次,相关视频和文章浏览量破万。

图为团队成员开展古建筑宣讲小课堂

图为团队成员开展古建筑知识宣讲

三、文旅融合产业升级

聚焦乡村闲置农房与传统建筑遗存活化利用,以“数字测绘+文化设计+生态施工”为核心逻辑,融合数字测绘技术与红色文化挖掘,运用全站仪、三维激光扫描仪、无人机等设备,构建乡村空间规划与文化传承一体化解决方案。通过对乡村建筑进行多维度测绘,构建高精度三维模型,实现数字活化。在文化设计环节,团队深入挖掘红色文化元素,打造红色标语、文化长廊等特色景观。

在山东滨州邹平市中杨堤村,团队运用3D打印技术对闲置农房进行改造,不仅消除了墙体倾斜、屋顶坍塌等安全隐患,还保留了乡村建筑特色。改造后的房屋不仅居住安全得到保障,还被赋予了新的功能,如特色民宿、手工作坊等,年接待游客超50万人次,带动村集体年增收超100万元。农场还开发了“古建测绘+非遗工坊”等特色课程,复购率达65%,有效解决了乡村文旅同质化问题。

同时,项目形成的“空间再生—文旅赋能—经济反哺—乡村振兴”闭环系统,创造就业岗位200余个,60%以上为当地村民,真正实现了“家门口就业”。

图为团队成员在东峪村进行古建筑测绘

图为团队成员与指导老师调试无人机设备

团队表示,下一步将继续优化“三建一环”3.0工作模式,计划在未来3-5年向周边乡村拓展,打造乡村文旅产业集群,形成完整的乡村闲置资源活化与文旅振兴可持续发展模式并在全国推广,探索乡村文旅产业与农业、教育、科技等产业的深度融合。

青岛农大团队的创新实践,不仅为乡村危旧房改造提供了技术范本,也为乡村文旅产业注入了新的活力。当3D打印技术遇上传统村落,当数字测绘邂逅红色文化,科技与文化的碰撞正在绘就一幅乡村振兴的新画卷。正如团队指导老师陈明旭所说:“我们希望通过持续的技术创新和实践探索,让更多乡村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

热门推荐
资讯图片
Copyright © 2009-2016   关于我们|广告服务|版权声明|联系方式|友情链接|豫ICP备07502457号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