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新时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大背景下,工匠精神作为职业教育的灵魂,对于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具有关键意义。本文以唐山工业职业技术大学自动化工程学院动车专业A班为研究对象,阐述了以“工匠精神”为指引,构建思想建设、班风建设、学风建设、文化建设、劳动教育、班级特色“六位一体”的工匠班级建设体系。通过班组化管理、特色活动设计、制度保障等实施路径,实现了班级凝聚力提升、学生技能强化与职业素养养成的多重目标,为职业院校班级建设提供了可借鉴的实践范式。
职业本科院校作为高技能人才培养的主阵地,亟需将工匠精神深度融入教育教学全过程,以增进学生对工匠精神的思想认同、价值认同和情感认同。当前,职业院校学生普遍存在专业认知不足、职业规划模糊、实践参与度低等问题,传统班级管理模式已难以满足高技能人才培养需求。基于此,本研究以动车专业班级为实践载体,探索“工匠精神”引领下的班级建设新路径,旨在通过系统性、创新性的班级建设体系,培养兼具精湛技艺与职业素养的新时代工匠人才。
工匠精神作为职业教育的核心育人目标,其内涵涵盖“敬业、精益、专注、创新”等维度。研究指出,班级作为学生日常学习生活的基本组织,是工匠精神培育的重要场域,需通过制度设计、活动载体、文化浸润等多元方式实现工匠精神的内化与外化。本研究在既有研究基础上,构建“六位一体”的工匠班级建设模型,为工匠精神在班级层面的落地提供了集成化解决方案。
一、理论框架构建
“六位一体”工匠班级建设以工匠精神核心内涵为逻辑起点,以职业本科教育人才培养目标为导向,构建了“思想-行为-文化-技能-实践-特色”六位协同的育人体系。该体系以思想建设为引领,以班风学风为基础,以文化建设为纽带,以劳动教育为载体,以特色创新为突破,形成了闭环式育人生态。其理论基础包括: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强调学生在实践中主动建构知识与技能)、情境学习理论(重视真实职业情境对素养养成的作用),以及我国“工匠精神”传统与现代职业教育理念的融合。
二、实施路径与过程
1、班级建设:构建企业化管理模式
班级参照企业班组管理模式,实施“班组化”管理改革。以班委为班组组长,将班级划分为若干管理单元,实行“责任到人、分工协作”的管理机制,有效提升了管理效率。同时,制定以“爱岗敬业、诚实守信、精益求精、追求卓越”为核心的班规班训,配套《班级量化考核制度》《班委管理制度》等,形成了制度化、规范化的班级管理体系。
2、思想建设:筑牢匠心思想根基
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组织学生积极开展“匠心·榜样”系列主题活动。通过观看“大国工匠年度人物”事迹、举办“传承爱国精神,勇担青春使命”主题活动等,将工匠精神与爱国主义教育、职业理想教育有机结合,实现了“凝匠心、铸匠魂”的思想引领目标。
3、班风建设:凝聚匠力集体认同
建立“计划-执行-总结”的班风建设闭环机制,每学期初制定工匠精神导向的活动计划,期末进行量化总结。实施日常行为量化考核制度,每周公示考核结果,激发学生积极性;建立诚信档案、签署考试承诺书,培育“诚信为本”的职业素养,班级实现“零违纪、零作弊”记录。
4、学风建设:提升匠技专业能力
开展“匠人比武”技能竞赛,邀请专业教师全程指导,以赛促学、以赛促教;建立“匠心筑梦”个人档案,帮助学生明确职业规划;严格课堂考勤与学习状态管理,形成“日记录、周总结、月分析”的学风保障机制。通过“理论+实践”双轨模式,显著提升了学生的专业技能与学习效率。
5、文化建设:打造匠魂育人生态
创新开展“看工匠-学工匠-践工匠”系列文化活动,如“观看大国工匠年度人物”“观陶艺 品匠心”“增技能 勇创新”等主题活动,将工匠精神融入班级文化内核。组织“追寻红色记忆”暑期社会实践、“劳动之美”寒假实践等活动,累计获得优秀实践个人等荣誉10余项;通过学院公众号发布新闻稿30余篇,总浏览量超10000次,形成了“线上+线下”的文化传播矩阵。
6、劳动教育:传承匠人劳动精神
开设“匠人讲堂”,邀请全国技术能手进校分享劳动故事与工匠精神;组织图书分类、实训器材搬运等劳育活动,将劳动教育融入日常管理。通过“做中学、学中做”的实践模式,培养学生“崇尚劳动、尊重劳动”的职业品格,实现了工匠精神与劳动精神的有机融合。
7、班级特色:创新匠人评价机制
独创“匠人评级”考核体系,从理论知识、动手能力、创新能力、敬业精神四个维度进行综合评价,并将评级结果作为评优评先的重要依据。该机制激发了学生的进取意识,班级先后获得国赛一等奖1项、三等奖1项,省赛三等奖2项,26名学生获得“一级匠人”“二级匠人”称号,形成了“比学赶超”的特色育人氛围。
二、建设成效
1、班级凝聚力与荣誉成果
通过系统性建设,班级先后荣获“校级五四红旗团支部”“校级先进班集体”“河北省省级先进班集体”等荣誉称号;在2023-2024学年,班级各科成绩合格率达100%,优秀率接近40%,获院级奖学金人数占比35%,学生获“国家奖学金”“河北省优秀学生干部”等省级以上荣誉12项。
2、技能竞赛与创新成果
“匠人评级”活动成效显著,班级累计获得国赛获奖2项、省赛获奖2项、校院级荣誉70余项,申请软件著作权2项。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显著提升,实现了“以评促学、以赛强技”的培养目标。
三、经验启示
1、目标引领:构建共识型育人体系
班级建设以“就业为导向、工匠精神为指引、技能人才培养为目标”,通过六大维度的协同设计,形成了“目标-路径-评价”的闭环体系。实践表明,明确的建设目标能够有效凝聚师生共识,使工匠精神从理念转化为具体行动。
2、制度保障:建立民主化管理机制
完善的制度是班级建设的基础。班级制度制定过程中充分征求学生意见,形成了“学生参与-民主决策-共同遵守”的管理模式,增强了制度的认同感与执行力。量化考核、班委管理等制度的有效实施,为工匠精神培育提供了刚性保障。
3、活动赋能:打造浸润式文化生态
特色活动是工匠精神内化的关键载体。通过技能竞赛、企业参观、社会实践等多元活动,将工匠精神融入学生日常学习生活,使学生在体验中感悟、在实践中成长,形成了“文化浸润-行为养成-价值认同”的育人路径。
四、结论与展望
本研究通过“六位一体”工匠班级建设的实践探索,验证了工匠精神在职业院校班级建设中的可操作性与有效性。该模式不仅提升了班级管理效能,更实现了学生职业素养与技能水平的协同发展,为职业教育班级建设提供了新的实践模式。未来研究可进一步拓展以下方向:一是深化工匠精神与专业课程的融合路径,探索“课程-班级-实践”三位一体的育人模式;二是构建工匠精神评价指标体系,实现育人成效的科学化评估;三是推动校企协同育人,将企业真实工匠文化引入班级建设,提升人才培养的适应性与针对性。
(作者:周国庆,唐山工业职业技术大学 讲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