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车辆驶近收费窗口,抬杆的瞬间不仅是一次交通放行,更是一场文化微展示。作为高速收费站工作人员,我们在三尺岗亭间用微笑服务、传统礼仪与创新表达,让司乘在短暂停留中触摸中华文化的温度,于方寸之间书写着文化自信的生动注脚。
一、礼仪里的传统基因:拱手迎车间的文明回响
举手迎车的规范动作,暗藏着传统“拱手礼”的谦和智慧;“一路平安”的问候语,延续着中国人对出行者的千年祝福。记得新入职时,我们系统学习《礼记》礼仪规范,将“礼者,敬人也”的理念融入每一个服务细节。如今,当用方言向司乘道“慢点开”时,常能看到对方眼中闪过的惊喜——那是乡音唤醒的文化记忆,也是传统礼仪在现代服务中的鲜活共鸣。
二、地域文化的微景观:从剪纸窗花到数字非遗
陕西收费站的皮影戏窗贴、云南收费亭的孔雀舞纹样、江浙沪窗口的吴语问候牌……这些地域文化符号,让收费站成为流动的文化橱窗。去年中秋,我们在服务区举办“非遗手作体验”,一位货车司机带着孩子学剪窗花,感慨“赶路也能遇见老手艺”。如今,ETC屏幕会播放本地非遗动画,智能语音能讲解途经地历史典故,科技让文化以更灵动的方式触达每一位司乘。
三、平凡岗位的文化坚守:一盏灯笼里的自信底色
深夜值班时,收费窗口的红灯笼是黑暗中跳动的文化符号;暴雨天为司机递上的姜茶,氤氲着“以人为本”的文化温度。曾有司机在留言簿写道:“你们的微笑和墙上的剪纸,让我想起了老家。”这句话让我们顿悟:收费站不仅是交通节点,更是文化传播的“神经末梢”。当我们把“您好”说上千遍,把节气习俗融入服务,便是在用职业坚守诠释文化自信——毕竟,每一次温暖的互动,都是中华文化“和而不同”的生动演绎。
从手工撕票到无感支付,从纸质标语到AR文化屏,收费站的变迁见证着技术迭代,更映照着文化自信的进阶。未来,我们期待将收费站打造成“微型文化驿站”:让司乘在扫码打卡中收集地域非遗,在AI导览里聆听历史故事,在短暂停留中感受文明魅力。因为我们相信:当千万个收费窗口都闪耀着文化自信的光芒,高速路网终将成为一条流动的文化长廊,向世界展示中国的文明气度。(席莉、杨皓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