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的清晨,在湖北省兴山县咸水村,还有阵阵凉意。烟农曹光灿天未亮便起床,在烟田间穿行开展植保作业。几十亩的山坡上,烟叶茁壮成长,生机勃勃,而三年前这里还是一片撂荒地。
返乡之路,从“候鸟”变“归雁”
2021年,30岁的曹光灿站在江苏建筑工地上,看着手机里家乡年轻人的创业视频,内心涌起波澜。在他外出务工的几年里,村里人靠种植果树等产业,日子明显改善,“家门口也能赚大钱”。
他翻出家乡政府的宣传单,“乡村振兴青年创业提供贴息贷款”“规模化种植补贴”等政策被他反复圈画。烟叶站技术员老吴的话更增添了信心,“咸水村属砂壤土,适合种植烤烟,亩均收益可观,全程有技术指导和保险兜底。”
私下里,曹光灿也反复盘算起情感账、经济账、家庭账,父母需要照料、家庭还要稳定、成本投入从哪里来等。在政策引导和利弊权衡后,他带着积蓄,毅然踏上了返乡创业之路。
开荒之路,从“单打独斗”到“多方护航”
回村之初,曹光灿在村里帮助下,流转了60亩荒坡地用来种植烟叶,并申请了创业贷款。然而,困难也摆在眼前,烟田海拔近千米,年降水量偏少,交通极为不便。
兴山烟草部门了解到该情况后,迅速与镇政府联系,为他争取乡村振兴衔接资金维修硬化通到大田的产业路,推平砂石,夯实路基,解决“上山难”问题。
“如果没有政府和烟草部门的帮助,我种烟取水、交通运输肯定比现在困难得多。”曹光灿回忆道。
2023年8月,正当烟叶烘烤时,连续两场特大暴雨冲垮了进田道路,无法将采收的烟叶运输下山。此时,其父亲罹患重病,需要人照料,陷入两难境地。曹光灿急得团团转:“当时感觉天塌了,望着被山洪冲毁的泥土路和风雨中飘零的烟叶,近乎绝望。”
南阳烟叶站迅速成立了一支由10人组成的党员突击队,上门协助开展烟叶初分,积极协调镇政府,调来工程机械抢通便道。当最后一车烟叶安全运下山时,硬汉曹光灿流下了感动的眼泪。第一年种烟,因生产投入较多、请工量大、自然灾害多发,他实现了保本经营,但学到了技术和管理经验。
蜕变之路,从“门外汉”到“新农人”
开始种植时,曹光灿连起垄高度都不知道,但勤奋好学。他向老烟农求经验、学农事,向技术员学大田管理,在互联网上学习操作新式农机,参加“新型职业农民”培训。从大地春回到满山红遍,他一心扑在种植上,手机里存着几百张技术照片,技术要点密密麻麻写了一大本。
功夫不负有心人。曹光灿去年种烟80亩,除去地租、生产物资、用工成本,纯收入15万元以上。近两年,他带动周边村民务工27人次,发放劳务费近20万元。带动身边村民增收致富,赢得了他们的好评。
如今,他也成为村里首个全程机械化操作手,为村民提供农机社会化服务。“没有小曹的农用机,每亩地要多雇几个工,还可能耽误农时。”村民王兴华称赞道。
今年,曹光灿承包土地110多亩,80亩种烟叶,30余亩种玉米、红薯等,年收入预计40多万元。虽然面临压力,但曹光灿充满信心,他计划明年考取无人机执照,并组建农机服务队,帮助更多人降本增效,实现家门口增收。
夜幕中,曹光灿仍在灯下学习无人机操作手册,他笑着说:“这几年,我们吃了不少苦,但能够将家乡的撂荒地变成‘金坡’,让乡亲们在家门口挣钱,我觉得很有价值。”
这位曾与钢筋水泥为伴的青年,如今扎根故土,整日与烟叶和土地为伍,实现了华丽转身。从建筑工到“烟田指挥官”,从“技术小白”到“土专家”,他用双手捧起了金色的希望。几个月后,当那一片片烟叶金黄出炉时,他和乡亲们一道再次书写了奋斗成就梦想的新篇章。(文/图:王宇鑫、向家兴)